冯骥才:谁还能给孩子红纸和剪刀?(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7-10-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普通人家家里还找得到20年以上的东西吗?如果你家里有孩子,你得记得给他一张红纸一把剪子,让他知道还有剪纸这玩意。”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昨在举办的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上给家长们忠告,对孩子们进行乡土教育跟生存教育、理财教育一样重要。

“民间艺术的当下空间特别丰富、特别磅礴,又特别混乱。”温文尔雅的冯骥才在提到抢救民间艺术的消逝的行动时,甚至用起了“仁人志士”这样的词语。

“特别需要年轻人的关注,我们现在两只手都在抢救,都来不及。”目前正从事古村落保护的冯骥才说,古村落消逝速度之快难以想象,几乎可以用“转瞬即逝”来形容。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像我们这样,20年就基本变样了。

“20年前,中国开始出现古玩市场,一开始出现的卖品是细软,像是文房四宝之类的赏玩物,之后便出现了桌椅板凳,然后就有人卖房契、家契、家族的老照片,最后便卖房子的窗棂门楣,卖到这种地步,房子都拆了。现在,普通人家家里已经找不到20年以上的东西了,这让我们的孩子都无从知道,这古老的大地上曾有过什么样的民俗和记忆。”

“民间艺术就像江南的雨丝一样,每一条都绵延不断,在那不停地下着。”近年来,一直以保护民间文化的“斗士”出现的冯骥才说此话时,恢复了几分作家的诗意,十根手指抖动着,摸拟着小雨淅沥的场景。台下一直紧锁眉头的民间艺人的心情,略略有些舒缓,开始出现一些会意的笑声。

冯骥才说,他经常在农村看到日本的大学生来学画中国传统的民间版画,但从来没看到过中国的大学生,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该多关注一下这片“陌生”领地。

在他眼里,目前全国尚存的5000到8000个特色古村落,是民间艺术和民俗存活得最好的资源,而对它们的研究和保护正需要更多人的关注的目光。

这些古村落是有记忆的,有生活经历的,所以它是活着的“传统文化”,冯骥才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尽管一再地提高门槛,我国的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已收录了518项。”

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保护最关键,也最紧缺。冯骥才建议,乡土教育该更多地在中、小学开展,为这些珍贵的“遗产”寻找更多的继承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