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缘何成为风暴中心-母亲,冲突--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7-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最近一次针对南方某市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的调查中,妇联的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中学生与父母的冲突正在加剧,而与母亲的冲突尤为严重:8.8%的孩子曾因学业问题和妈妈爆发激烈冲突,因隐私问题与母亲冲突激烈的青少年则在总体中占3.8%。

过度关怀引发反感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民族和文化中,“妈妈”都是最亲切、最美好、最感动的一个称谓。母亲们为了正在上中学的孩子操心费力,恨不得张开羽翼为中学生们创造一个最完美、最安全、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付出未必就有回报,关怀反而成为了限制和樊笼,爱心或许被子女视为唠叨和啰嗦。

接受调查的中学生基本上认为“学业、做家务事、交友、花钱、日常生活、外表、隐私”等7种常见的家庭冲突大多由母亲引起。中学生们与母亲在外表方面与交友方面的冲突尤为严重,近半数中学生认为这两类矛盾都是由母亲引发的。

为何母亲反而成为了家庭风暴的中心?中学生与母亲的矛盾是最近才被凸现的吗?究竟是什么让亲子冲突的焦点对准了和蔼可亲的母亲们。

高压下的反抗

“其实我们也并不是不愿理解父母的。”一位就读初中三年级的女生认为,社会往往否定青少年为消除与父母矛盾而做出的努力。“妈妈不愿意我和同学通电话的时间过长,有一次我和朋友讲电话超过了15分钟,妈妈就在一边瞪我。我当时有点儿慌神,就说:‘啊!就这样吧!我妈嫌我讲时间太长了,以后再聊。’其实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我妈非说我没社会经验,说话不过大脑,以后长大了会被人欺负……我知道,她是嫌我这样说显得她专制。可我不过是说了实话啊,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

除了众多生活琐事会引发中学生与母亲的矛盾,最让母亲们牵挂的问题就在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学习成绩。围绕着“学业”一项而产生的矛盾就足够每个家庭头疼。“除了第一名,谁都是差生。”中学生的自我调侃确实印证了母亲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即使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也会因为名次偶尔落后而受到母亲的责难。

母亲们往往视子女为自己人生的骄傲,过度的自信让她们无法容忍子女学业一丝一毫的瑕疵。她们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具有进步的潜力,现在缺少的只是自己严格的督促。中学生不满母亲的过高要求,母亲们也抱怨孩子不求上进、不够争气。由于过分珍惜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母亲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减少和子女沟通的次数,结果就是母亲不了解中学生的实力与希望,更无法在母子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矛盾一旦激化,就很难缓解。

角色带来压力

同样对中学生的未来寄予厚望的家长,严厉父亲为什么反而没有成为中学生抱怨的焦点呢?一般而言,在中国家庭中,虽然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责任上是平衡的,但是父亲往往只做结论,并不热衷于和子女探讨问题、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很多中学生们已经形成了对父亲的敬畏心理,他们不擅长挑战权威,更习惯了通过母亲这个“传递者”把自己的意见间接转达给父亲。也就是说,相对于父亲这个决策者的角色,母亲和子女接触的机会更多,产生矛盾的机会当然也就相对多一些。

专家认为,母亲在子女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中的参与程度大于父亲,且与子女的情感联结比父亲更深,从而使得中学生更容易在母亲面前表现出烦躁情绪。在针对“中学生理想中的妈妈”等问题的调查中,中学生对母亲的要求往往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现代中学生希望母亲这个角色能够既现代又传统,既优雅又平易,既能照顾自己生活,又能指导自己学习。中学生们对自己母亲的不满也促使他们在沟通遇到问题时毫不掩饰地爆发愤怒。

很多中学生的母亲正处在工作、人生的关键阶段,对事业的追求让她们在某种程度上会疏忽子女的心理需求;而一些居家的全职母亲又因为与时代脱节,而让中学生认为她已经“落伍”了。在塑造“完美妈妈”角色的过程中,很多母亲力不从心,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冲突严重应及时解决

现今的中学生需要面对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等层面的问题,由于年龄、性格、社会经验的不足,导致他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与母亲的冲突只是他们释放情感的一种方式,那么这种暂时性的矛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沟通的增多而缓解或消失;如果与母亲的冲突表现得比较激烈或者成为一种暴力因子,那么建议家长及时重视对中学生的教育,必要的时候携带子女拜访心理医生,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