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智慧被长期忽视(图)
古人的教育智慧在文化之中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在哪里?就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里。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只从教育史学家那里知晓一言半语是不够的,必须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在《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前言中说:“十多年前我就萌发了研究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念头。直感地觉得,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地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5000年的活水,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确实,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教师,都应该专门拿出时间来阅读一些古代的文化典籍,了解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人们除了通过阅读古代文化典籍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外,还可以通过正视和分析教育习俗洞察古代教育智慧。教育习俗是人们习惯性的教育思维、言语和行为方式,是社会习俗的一种。教育习俗是在漫长的教育生活中逐渐形成、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具体表征和诠释着传统的教育智慧。教育习俗的观念形态就是教育常识,一种支配着人们日常教育言行的观念系统,布鲁纳称其为“民间教育学”。对于教育习俗,人们经常处于一种日用而不知的状态,处于一种非反省性思考的状态。正视和分析教育习俗,就是建议我们把那些教育的习惯性思维、言语和行为方式摆到眼前来,分析它们,理解它们,看看它们当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教育智慧。比如,“师生如父子”,此话到底什么意思?是意在强调师生之间的等级和依附关系?还是意在强调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责任?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与其老师陈垣先生之间感情深厚。1971年陈垣先生去世后,启功先生悲恸万分,写下了“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两三册,痛馀文字答陶甄”的挽联,千言万语尽寓其中,既歌颂了老师在艰难时期对自己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也表达了自己痛失良师、无言表达的沉痛心情。
当代社会,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独生子女在家中缺乏可以交流的伙伴;父母忙碌,无暇照顾孩子的众多需求,要么放纵孩子,要么简单地苛责孩子;电视网络,商业利润的追求完全遮蔽了教育的责任;农村家庭,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由双方的老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如果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根基,那么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根基现在已经开始动摇了,已经出现了裂纹和缺口。
如何拯救家庭教育?如何重新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如何使孩子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们整日地思考这些问题,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他们一次次地涌向书店和礼堂,希望能够从书本上、学者那里找到一些应对问题的良方。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呢?他们是否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好东西呢?只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自己才知道。图书市场上、电视节目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家庭教育讲座中充斥着各不相同的观点,操弄着种种外国的育儿经!一本书上说,千万不要管孩子;另一本差不多同时上市的书却说:一定要管孩子。一次讲座中有人说:父亲在教育孩子中起关键作用;另一次讲座中另一位学者却说: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读来读去,看来看去,听来听去,只能使人产生这样的印象:中国式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连同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租个专机送到国外去!
中国的父母们已经快失去了自信心!中国的教师们已经快失去了自信心!中国的教育学家们也快失去了自信心!一个人失去了自信心是可怜的,一个时代的教育失去了自信心是可悲的!在放眼世界、吸取世界各国优秀教育文化精华的时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和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是否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绵延不绝的教育传统,在复述西方教育话语的同时领悟一下那古老的中国式教育智慧!
“笨鸟先飞”;“严师出高徒”;“身教重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石中英)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