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文化传承,儿童教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7-06-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工程,除了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包括专门家、传人、艺人等)参与其中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尤其在中小学教育这个知识文化的最初积累环节,应纳入一定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儿童应接受文化传承教育

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任何国家、任何文化的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都是上一代人认为值得和应该传递给下一代人的,都确信对下一代是有好处的、有用的,不仅当下有用,而且对他们将来也是有用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培养孩子时,应面向世界,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在全球化浪潮袭来时,他什么都可以改变,但他的民族情感和特征应该永远不变。我们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不强求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想让他们长大后,在闯荡世界的同时,对民族、对国家、对家乡更富有眷恋和热爱之情,有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使其成为富有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人。

对儿童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自然需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因为,在民族文化的通俗形态——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非科学的、唯心主义的内容,甚至成为民间生活中的迷信和禁忌。那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们就要分辨出哪些是科学的、积极的,哪些是迷信的、不健康的。既不能一股脑把文化内容原封不动地全部端来,更不能一提传统就视之为陈旧、过时。我们要梳理、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健康的、有益的、美好的内容继承下来,用我们的理想,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把文化建设做到实处,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为我们教育理想的实现尽到力量。

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构想

对儿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采用什么内容、形式、方法呢?这个问题,可以说需要从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中进行认真研究和实践。利用现存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展对儿童的文化传承教育不失为一个全新的构想。这一构想并不单单因为它新,重要的是它与我们的目标更接近,与所走的路径更有效,尤其是当这一全新的教育构想与其它文化传承教育的形式相组合时,它们将会共同构成一个更完整的文化传承的教育体系。

如果把民间艺术纳入儿童教育的内容之中,民间艺术在语言、文学、历史、美术、音乐之中的各个形态都可以成为儿童教育的资源库,甚至是实物形态的民间玩具也可以在儿童教育中担当重任。民间文化的这诸种形态虽然各有独立的属性、特点和形式,但是又并不相互替代或排斥,它们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共同汇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中,应将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别汇聚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力量,发挥教育的威力。

民间艺术中的教育内容

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内容。它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历史、文化、信仰、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情趣、聪明智慧和道德习俗,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人文精神,达观的人生态度和纯朴、乐观、平和、幽默的乡土风俗与民俗事项。

多年来,通过民间工作者、艺人、专家学者的努力,在对民间艺术研究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如它们的起源、产生、发展;它们的民俗特征、分类、价值,其中包括历史学的价值、社会学的价值、文学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不仅如此,民间艺术还同时传递着民间文化的相关。

知识,如:中国的岁时节令“春风起,风车转,四时顺,兆丰年;五月五,是端午,香包香,五毒除”就不仅仅是关于节气的民谣,更蕴涵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信息。

在提供知识内容之外,民间文化也表现出德育教化的功能。像北京的泥玩具“兔儿爷”,山东的泥玩具“兔子王”讲述的就是我国民间流传的月中“玉兔捣药”的故事,这故事教给人们毫不为己,无私无畏,自我牺牲的高尚品德。这些即可以欣赏,同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民间艺术,其实数不胜数。可以这样说,“中国民间艺术的教育,是打开了解中国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又一扇门。”

综上所述,将民间艺术作为对儿童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只是一个粗略构想,需充实、完善。真正落实到可实施可操作的层面,还需更多细致和具体的工作:专家学者需要对民间艺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整理;儿童教育专家需要对教材内容加以理解、归纳和编制,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和技能;而在中小学的每个阶段,有必要建立以中国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知识测试和考核制度。(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