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中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原则和方法策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父母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作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父母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突发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让很多人产生恐慌不安的心理。身为父母的人们本身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也不可忘记,您的孩子正在注视着您,您的言行将深刻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童年的经历与经验有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由此可见,防控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策略。

谁都不希望与灾难相遇,而实践证明,灾难也是机遇。过去,培养孩子养成勤洗手等卫生习惯挺费劲,病毒来了就比较容易做到。更深一层说,以往许多概念儿童是难以理解的,譬如祖国、国际、社会、责任、价值观等等,而全民动员的防控疫情过程,将这一切变得非常具体形象。每个人待在家里减少传染,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如果家中有人去医院等急需之处志愿服务,孩子更会刻骨铭心。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父母的责任是给予正向的支持与引导。我赞同南京师范大学殷飞博士的分析和建议:这段经历对孩子们来说可能就像2003年的非典对于我们一样,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记忆。面对它,认识它,应对它,最终战胜它的整个过程应该成为每个身处其中我们的 精神财富 ,也应该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划出一定的 边界 ,并带领我们的孩子形成基因式的基本素养。

问题在于,作为父母您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您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您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您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这些要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为人父母者不可忽视。

有过47年的儿童教育经历,尤其是30多年研究儿童与家庭教育的体会,我愿意为父母们提供以下四大原则与方法,作为防控疫情期间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具体建议。

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每个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专家。许多父母特别在意自己对孩子讲了哪些道理,似乎这才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父母怎样做,其次才是父母讲了什么。所以,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的偶像与榜样的研究发现,五年级时的榜样影响力达到高峰,八年级时的偶像影响力达到高峰。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你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判断与选择会发生变化。

北师大2018年一份大样本监测报告显示,父母是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第一位,高于老师、科学家、明星或名人。这本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也是最佳的教育条件,但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时,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监测报告发现,24.2%的四年级学生和28.2%的八年级学生报告,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不良行为。例如, 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 (四年级42.2%、八年级63.7%)、 说脏话、粗话 与他人吵架 大声喧哗 乱扔垃圾 随地吐痰 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 等等。不同的是,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多少,依然选择父母为榜样的比例均最高。可是,八年级学生则不同了,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依然选择父母作为人生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的比例最高,为22.9%,而继续选择父母为榜样的仅为6.3%,足见变化之显著。

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则,成则成矣,败则败矣。

在防控疫情期间,对父母们的榜样作用更是一个挑战。比如,您是否遵守政府关于防疫的有关规定?是否出门戴口罩?是否主动申报去过什么城市或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当需要您支援防疫前线的时候您是否勇敢前往?等等。当父母在做的时候,不要忘记背后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是孩子在观察和判断,而这是最为深刻的家庭影响。

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解释

由于喜欢观察与好奇却又知识和经验缺乏,几乎每个孩子都是 小问号 ,平时就疑问多多,灾难来了岂能不疑问更多?因此,防疫期间的父母们最需要给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而如何解释考验着父母们的水平。

在灾难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而要对孩子准确的说明事实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担心吓着孩子,或者以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太多,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并且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困难的是,网络时代信息满天飞,真伪难辨,这需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孩子选择专业机构发布的真实准确的信息。比如,要耐心告诉孩子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是怎么发生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有效预防?有哪些信息是虚假的?等等。如今媒体发达,信息海量,有心的父母不难收集,因为自己也是需要了解的。和孩子一起收集信息,一起分析讨论,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这样学到的知识让孩子真正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释,或者说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甚至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好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而积极的解释,而不是盲目和消极的解释,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作解释风格,积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可以改变的;消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不可改变的。积极的解释导致人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人悲观和绝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显然,积极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解释,也是乐观向上的解释。对防控疫情来说同样如此,在孩子面前不宜怨天尤人,不宜悲观失望,而应该告诉孩子,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齐心协力的行动,疫情是可防可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过去儿童对祖国的理解往往是宏大的概念,如今却具体而形象。如我在儿童朗诵诗《什么是祖国》里写的: 当病毒像魔鬼袭来,当人们变得惊慌失措,我明白了,祖国就是一支支医疗队,祖国就是一个个志愿者,祖国就是一车车救援物资,祖国就是一道道爱的电波。我真的明白了,祖国就像母亲一样,时时刻刻拥抱着我!

在积极的解释中,尤其值得与孩子讨论钟南山等一大批杰出医生的勇敢负责的精神,还有全国各地的无私驰援,这些都是极好的榜样教育,也是富有现实感的价值观引领。

长时间居家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

防控疫情期间,最好的对策是大家尽可能居家生活,减少外出,尤其是不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与社会。但是,这样的生活时间长了,许多成年人受不了,好动的孩子更难以忍受。其实,居家生活也是奥妙无穷的,如果安排得当,完全可能度过一段美好而受益的时光。

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生活教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所以,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阅读、写作、游戏、运动、家务劳动、艺术创作等等。我个人有一点实际体验,居家多日,白天读书写作,每天晚上在网上挑一部经典电影看,颇感欣慰,就像了却了许久的心愿一样。

居家时间长一些,如果能培养孩子学会做饭和洗衣服,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党和国家已经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方针,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劳动教育至今依然是严重的短板,成为青少年发展的巨大隐患。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许多父母可能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近日给父母们的建议,把书房变课堂、把客厅当操场,创新布置学习场域,建设家庭小型学校的学习组织,在非常时期陪伴孩子非常学习。其实,网络时代具备了在线学习的条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采取在线学习的举措。甚至可以说,在线学习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与生活教育密切结合,孩子将更有能力适应未来。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幸福一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疫情防控最终会取得胜利,人们出行、工作和学习都会重新获得自由。但是,防控疫情期间的许多努力会变得不再需要吗?如果那样,我们有可能重蹈覆辙。换句话说,即使疫情过去了,父母依然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依然要坚持积极的解释风格,依然要让家庭生活丰富多彩,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全家人养成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我曾连续十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习惯课题,特别倡导培养孩子养成九个好习惯,即喜欢阅读、勤于写作、善于表达、勇于质疑、自我管理、认真负责、用好媒介、坚持运动、积极乐观。即使只养成其中三五个习惯,都可能成就幸福人生。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明确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行为训练,而要抓牢认知、情感和习惯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该怎么做呢?以劳动习惯为例,首先要通过鲜活有力的事实,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产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其次,要寻找身边的榜样,寻找 妈妈的味道 之源,特别是擅长劳动的父辈和祖辈的故事,激发孩子对于劳动的情感;再次是经过具体训练,学会几项劳动的技能,尤其是与自我管理密切相关的做饭和洗衣服等内容,重点在于长期坚持直至养成习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