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利与弊?低龄留学家庭的纠结与决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学生年龄不同,陪伴方法、教育方法等也不同,如何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需要父母审慎考量,比如对国外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熟悉程度、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学生年龄不同,陪伴方法、教育方法等也不同,如何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需要父母审慎考量,比如对国外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熟悉程度、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春节又快到了,我和爸爸在犹豫要不要乘假期去看小涵,但又怕影响她的学习。其实,自从送小涵到英国留学之后,我就很纠结。一是不知道这么小让她出国留学到底对不对;二是担心她能不能适应国外中学的学习和生活。 家住上海的吴玲(化名)在女儿小涵初二时将其送至英国读书, 当时也是咨询了不少留学机构,认为初二是比较合适的时间节点。

新东方联合调研机构2018年5月共同发布的《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接受孩子在高中或高中以下阶段出国留学。该《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家长对于小学阶段留学的意向达27%,中学阶段为29%,高中阶段为24%。

随着越来越多的低龄学子出国读书,吴玲所感受到的纠结也是很多低龄留学家庭需要面对的 哪个年龄是孩子出国读书的好时间? 能否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 如何看待低龄留学的利弊?

阶段性选择的价值

牛牛出国留学可谓做足了准备。在决定送孩子去英国读书之前,牛牛妈到英国的16所中小学做了实地考察,最终选择将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送至英国私立学校。

牛牛曾在国内一所实验小学读书,学习成绩非常好。牛牛妈与孩子约定,给他1年的时间尝试独立在英国学习生活。1年后,自己决定是否要继续在英国读书。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适合在英国读书,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就计划让他回国多读1年小学。但是1年下来,牛牛告诉我们,他适应得很好,同学相处融洽、相互尊重,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

在牛牛妈看来,牛牛之所以适应很快,在于他性格阳光开朗、独立生活能力强。 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允许,出国读书作为一个阶段性选择,是有价值的。 牛牛妈说。

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

对父母来说,孩子出国读书,担忧是免不了的。 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 牛牛妈是在到英国实地考察并了解了当地的环境和文化之后,才最终决定送牛牛到英国读书的。

当然也会担心孩子的学业,但其实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有鼓励和关心。 牛牛妈认为,一旦做了决定,家长就应该信任孩子。

而谈到和孩子分隔两地,是否会感到亲情缺失,是否会有分离焦虑时,牛牛妈认为正是因为分离,一家人反倒更懂得珍惜彼此。 或许每个人对家庭亲情的理解不一样,别人有同一屋檐下的亲情,我们有万里家书的幸福。我们属于比较开放的家庭,既然基于孩子自身的发展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坦然接受这样的状态。

出国读书不仅让孩子获得成长,也让家长学会成长。从小学便到国外留学,让牛牛渐渐变得独立自主。牛牛妈告诉笔者: 如果孩子离不开父母,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就不能发挥自主性、也会缺乏自驱力,自我成长就无从谈起。

当然,低龄留学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家长应当学会尊重孩子,通过适当正向的引导给孩子以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并让他们为此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予支持,而不是强迫。 牛牛妈如是说。

不能盲目跟风

女儿在英国留学的5年中,肖女士观察到,孩子面临的压力很大。她认为,女儿面临的压力有两点:

首先是文化隔阂。肖女士说: 带着一张亚洲面孔在异国学习生活,融入当地环境并不容易。 肖女士在英国求学,那时正读高中的女儿也和她一起到英国读书,现已上大学。尽管孩子一直有母亲陪伴,不是孤身一人,肖女士还是看得出女儿的孤独。

据肖女士介绍,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也有其他孩子随父母辗转多国,常年在海外读书,与中国文化失去接触,导致缺乏自信。尽管父母也努力为孩子营造中国文化氛围,但毕竟能力有限。

其次,和孩子一起在海外留学,家长和孩子双方落差都很大。 来之前我们觉得5年的时间应该能充分融入英国社会,孩子也会很乐意在这里工作、学习。但事实证明我们错了,现在还是希望在学好知识后,能回到祖国。

在这5年中,肖女士和孩子经常回国,每次回国都能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内熟悉的文化氛围与英国陌生的环境对比之后,孩子更是毫不犹豫地决定毕业以后要回国工作。

谈到低龄留学,肖女士持保留意见。 低龄留学的好处还是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风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如果没有充分的考虑和前期准备,父母和孩子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像我的女儿尽管有我陪在身边,但她还是很孤独。

相关留学专家表示,学生年龄不同,陪伴方法、教育方法等也不同,如何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需要父母审慎考量,比如对国外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熟悉程度、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于璐嘉 黄蓓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