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以化学“催化”育人之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上世纪70年代,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二批大学生,周其林踏入化学世界的大门,40年来,初心不改,在化学领域里躬耕不辍,如今,更是以化学“催化”育人之美,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子爱上化学,进而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上世纪70年代,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二批大学生,周其林踏入化学世界的大门,40年来,初心不改,在化学领域里躬耕不辍,如今,更是以化学 催化 育人之美,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子爱上化学,进而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为 学

在大学里主要学什么?学习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9月4日,南开大学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周其林寄语全体新生。

这样要求学生,周其林也这样要求自己。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当时的周其林是南京农村的一名普通回乡知青,耕田、除草、收割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他重新拾起荒废已久的学业,第二年,21岁的他成为兰州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

从农田到课桌,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周其林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临近毕业,便已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 从事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

此后的十几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先后赴德国、瑞士、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受聘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一职,周其林到南开大学任教。自此,这所高等学府严谨的学风、厚重的文化,为周其林提供了极佳的科研环境。

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创造和发展精准、高效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是当前合成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因具有高效、原子经济性的特点,不对称催化已成为合成化学关注的焦点,并为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手性物质。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它决定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已出现许多手性催化剂,但真正对多种反应都有效的所谓 优势手性催化剂 仍然是凤毛麟角。

周其林潜心十余年,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从这类骨架结构出发,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共计数百个。手性螺环催化剂对多种合成反应都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成为名副其实的 优势手性催化剂 。

这些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 周氏催化剂 ,已经成为南开化学的标志性成果。同时成为合成化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个研究组借鉴使用,还被多家制药公司用于手性药物的生产。

瑞典化学家舍勒曾说, 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从未见过的新物质。 对周其林而言,快乐的事,就是带领学生们畅游在化学世界里,尽情享受化学创造之美,尽情畅想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

为 师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也永远是一名教师。

周其林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尽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和兼职教授等诸多角色,周其林始终珍惜和坚守自己的教师身份。

从教多年,周其林曾不止一次对同事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周其林的答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通过将学生引领到学科的前沿,帮助他们学会探知未知世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材,才是高校之根、为师之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周其林发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到南开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有机立体化学》《当代化学前沿》等课程的讲授,这些课程是前沿课程,也是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事关学生能否打好科研基础,能否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否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动手实践,方能接近真理。 课堂上,周其林先是通过大班教学让学生了解前沿课题,再要求学生从能源、环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确定兴趣点,查找资料后在小班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尽可能在课堂增加互动和学生自主提问环节,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给学生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周其林的课题组还有一个特点,在学生中已传为佳话,那就是它的开放性。

周其林的课题组对全校学生开放,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

几十载春风化雨,几十载桃李满园。

在周其林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纷纷投身化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如今,周其林已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他们大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制药公司任职,其中有多人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在周其林的办公室里,有许多档案袋摆放整齐,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学生的名字,里面是他悉心保留的每名学生的实验报告,在周其林看来,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为 人

人生有很多东西,就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失去以后核还在。但只要守住自己的 核 ,就不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周其林的为人,也是如此。为人、治学、做事,踏实而严谨。

周老师科研选题的标准,从来不是 好发论文 ,而是 学科前沿 和 国家需要 ,南开大学2014级直博生李茂霖告诉记者。

直到我自己成为一名教师,才真正理解其中的不易和坚守。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守非从2000年读研开始进入周其林的课题组,一直师从周其林,直到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从进入课题组之初,他就发现导师的文章数量并不多,  不为发文章而发文章,而是要真正解决科学问题和满足国家需要。这份定力,值得后辈学习!

周其林的严格与极重规则还表现在对于学生的要求。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宸进课题组之初,半年时间都在做单调的实验操作训练,只是因为周其林的一个要求, 遵循规则,练好手艺 。 周老师做人做事都非常遵守规则。 王宸介绍,比如课题组或者研究所的仪器出现故障,周其林会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所的流程报送相关部门检修,而不是 打个招呼 说句话 ,寻求便利。

周其林,一名人民教师,质朴从容,大道至简。

引领更多年轻人走入化学大门,以化学 催化 育人之美,几十载耕耘,周其林,矢志不渝,躬耕前行。

(马超参与采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