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不能成“小学化”温床幼小衔接该怎么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明三四岁时,我带他走在大街上,看到 中国银行 的广告牌时,他张口能读出来。但当我之后把 中国银行 4个字拆开让他读时,他却不认识了。 小明父亲李先生告诉记者, 后来我问小明为什么之前能读出 中国银行 ,他说他认的是 中国银行 这几个字的图形。看来,幼儿识字有时是一种假象。

幼儿园阶段真正理解一个字大概需要小学阶段认同样一个字的3 4倍的时间,我们必须考虑这是否值得,别浪费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 我们要让儿童做与其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事,做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事,让幼儿有时间做幼儿,而不是过早地做小学生。很多研究发现,过早让幼儿接受知识教育,刚入学时的所谓 优势 在未来的2 3年里会消失殆尽,甚至一些过早接受机械训练的学生还会出现厌学、学业滑坡现象。让儿童在适合的时间做不适合的事,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为入小学做准备是学前教育的功能之一,关键是为小学做怎样的准备?小学的起点到底在哪里?小学教育应该是 准点教育 ,小学的学习内容不能下移到学前教育阶段。 虞永平说, 入学准备的内容不是《小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而是《指南》的内容。入学准备内容涉及学习习惯、社会行为规则、良好的情感态度、基本的认知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等,这些在《指南》里都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落实《指南》与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是一致的。同理,没有做好入学准备,就是没有充分落实《指南》。

虞永平告诉记者,幼儿可能会对生活中常见的文字和符号感兴趣,但文字符号教育不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就是在与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指南》要求的就是适合的,小学的内容就是不适合的,就是 小学化 的。当然, 小学化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内容是《指南》里面的,但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小学的,家长或老师从头讲到尾,幼儿没有探索、交往和表达的机会,没有感性的铺垫,没有实物的辅助。《指南》所倡导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虞永平说。

入学准备作为幼小衔接的一种教育实践或取向,在时间的跨度上,应当是贯穿0 6岁的整个学前阶段的,而不仅仅是5 6岁,在内容上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准备,并指向于包括身体和运动、认知能力和一般知识、言语运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学习态度和方式(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性、坚持性等)等方面的发展。 丁海东说。

在黄进看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孩子,成人最重要的是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做好过渡。所以,不能将这个过渡仅仅视为学业水平上的过渡,而是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学习观念上的衔接。孩子们更需要知道的,不是各种小学要学的知识,而是上小学后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习方式会有何不同。用心去对待来自孩子的疑惑、担忧,分享他们的激动和兴奋,让他们感觉到周围的支持和理解会一直伴随他们,他们就会变得更有信心和力量。

担心小学教师因大部分孩子提前学习过而加快教学进度,是促使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的重要原因。对此,李燕告诉记者,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正规办学的小学,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不可能有加快教学进度的现象, 拿一线教师们的话来说,小学低年级阶段,不可能教快,反而可能会因为部分学生没有学会而放慢教学进度。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幼小衔接的一年级,教师们都会注重孩子们的接受能力 。

除了天赋之外,决定学习情况的最关键因素是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在李燕看来,真正的幼小衔接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规律的生活节奏、玩游戏的专注力、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等,并鼓励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对汉字、计算等方面的兴趣,但不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学习内容以及深度都要适当,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心理上对孩子进行疏导,让孩子明白,上了小学,就成为大哥哥、大姐姐,要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以培养他们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并对上小学产生向往与期待。 李燕说。

2016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 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2018年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指出,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 非零起点教学 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他山之石

双生子爬梯试验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提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

1929年,格赛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试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T和C进行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而对C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经历了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艰苦训练6周,终于学会了独立爬楼梯。到了第53周,当C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达到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观察发现,在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

双生子爬梯试验,为我们提供了养育孩子的启示: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尊重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不做超前教育的事。( 苏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