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杠杠”要起作用 还需要“软配套”才行
日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管理标准》)的消息引得众多媒体关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不体罚学生不从事有偿补课”“考试成绩不公开排名”……《管理标准》里的88条具体内容,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可为”“不可为”列出清单。这在部委级别的行政文件中,可谓是细则明确、极具执行力。
也因此,“硬杠杠”难免被寄予厚望。记者调查了其中几条,发现确实“剑有所指”。
以最易被忽视却也最重要的睡眠为例。有家长反映,“不像我们上学那会有午睡,孩子中午要加一节课”。一位北京市中心城区学校的家长反应,中午不休息还要加课的原因可能是学校为了便于管理,但这不符合青少年身体成长规律。
在新公布的《管理标准》中,这一条能够找到对应条款,第25条“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
但并不是所有的规定动作都便于不打折扣地落实。有一些书面标准无法详尽描述的状况,具体细则无能为力,例如营养问题。
“直到学校开放日,我才知道孩子的午饭是怎么吃的。”一位家长描述,“孩子领饭,他说饭少给点,咵!一大半抹下去,这一小角饭要支撑他一下午”。这个疑问可以在《管理标准》中找到对应的第24条: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开展学生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重点监测学生的视力、营养状况和体质健康达标状况,及时向家长反馈。
然而,这位家长心中的关切,却是老师并不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只是机械地完成职责。
如果按照在校学生膳食的相关规定,这个学校的食堂、饮食等标准想必是达标的,但这并不能产生孩子“营养状况达标”的必然结果。
如何达到这样的结果?不得不回归到“教育”的本源。说得俗一点,对孩子的爱才是比“标准”更有效的“金标准”。
很多实例证明,“硬杠杠”无力时,“软配套”反而“事半功倍”。例如,幼儿教育从业者缺失,不明就里的人认为应该在学校多设置幼儿教育专业,但事实是对这些从业者的制度认可需要“补位”,通过薪酬、职业名望等进行调节。
硬标准的执行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软配套”真正起到作用,这更加考验执政者的执政水平。
不仅如此,还需要考虑到“硬标准”的时代属性,例如“严格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一条,其中的“体罚”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了新变化。例如,北京西城区某小学,要求违规学生回家由家长拍摄“认错视频”,并发布在全班的家长大群里,这样的措施算不算“尊重学生人格”?作为一个“标准”,应该能够回答类似问题,对一些必须界定的行为进行明确说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