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高考记忆:三代人的大学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萧园是笔名,原名为萧爱华,现为中国卫生计生年鉴执行主编。萧园清晰记得,1981年7月7日,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一中的一间教室里,还在守孝期而蓄着长发的他双手合于胸前,默默祈祷高考顺利,以不负父母在天之灵。

二十多天后,邻居从乡里给他带来口信,让他听广播通知。在晚间播报的一大串过线考生的名单的最后,他激动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幸运者。”萧园表示。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关键的转折点往往只有几步。

当年的复习迎考紧张而艰苦。饮食上也没有什么“高考小灶”,只是咸菜当家。“有一罐子辣椒酱,太辣了,竟吃了四十天,三餐都靠它。”现在回想起当年满嘴是泡的“惨状”,萧园还是忍俊不禁。

紧张的复习时间、艰苦的复习条件,对于萧园来说并不算什么,“最让我痛心的,是考前三个月,母亲溘然长逝了。”

母亲去世前,最后的遗言是“不要告诉萧园,别影响了他高考复习”。

萧园的外祖父卢光楼曾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1923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1927年在南昌起义时牺牲。母亲卢前瑛曾在合肥女子中学求学,抗战爆发被迫辍学。萧园的两个哥哥,因为父亲“成分”(“工商业兼地主”)不好,小学毕业了就回乡务农。或许正是三代人坎坷的求学经历,卢前瑛对小儿子的上学机会分外珍惜。

萧园最终没有让亲人失望,他以安徽省文科第五、徽州地区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1981年的高考,全国报考人数259万,录取28万,录取率为11%。而安徽省的录取率还不到3%。

从北大毕业之后,萧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担任编辑。之后又当起“史官”,负责编辑国家卫计委所属的中国计生年鉴(现为中国卫生计生年鉴)。

多年以后,回想起那个蝉鸣阵阵的夏日,萧园印象最深的还是“紧张”——“那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啊”。

(华熠采访整理)

(责编:熊旭、林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