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高考记忆:高考是奋斗的见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刘家玮看来,北京大学是个无比崇高的地方。初中时因一分之差未能进入本省最好的高中,最终选择回本地读书,考上最高学府成为他暗自要争的一口气。

刘家玮读高中时自主招生刚刚起步,虽然新颖,也有准备周期长、辗转多地考试等问题。“我当时在学校总是排第二三名,看到自主招生的机会,就义无反顾地准备了。”靠着自己的备考节奏,刘家玮在获得自主招生加分的同时,调动了自身状态,成绩开始提升。虽然高考时在最擅长的数学和语文上发挥不佳,但依靠新概念作文竞赛一等奖的加分,刘家玮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进入大学后,刘家玮作为志愿者,已连续4年参与北大吉林省招生组工作,提供报考咨询,协商志愿调剂,这些经历使刘家玮成为一批批考生“命运的见证者”,也不断唤醒他的高考记忆。

高考就像一个大型游戏,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反馈机制。大家遵循单一的逻辑,拼命在筛选机制中提高被选中的几率。那时我经常读康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是为了确定简单生活的意义。”刘家玮说。

大学期间,刘家玮继续文学创作,担任文学社社长;学习成绩优秀,顺利保送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担任中文系研究生会主席。“学术、学工、社团、实习,所有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很难有全力以赴的感觉。”刘家玮反思,“高考为高中生活带来唯一的‘正确’,可以为之心无旁骛。而到了大学,生活中布满了‘未选择的路’,如何规划成了问题。”

“我要感谢高考,感谢当时不遗余力地付出。”对刘家玮来说,自己是高考的幸运儿,高考是他人生前20年奋斗的见证,也是今后生活的背景和起点。

(张帅采访整理)

(责编:熊旭、林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