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他乡 对歧视说“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继今年初哥伦比亚大学发生的学生宿舍“撕名牌”事件之后,最近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又传出有人在公共区域张贴“中国人需要道德教育”传单的新闻。传单中的内容主要攻击“中国人”的学术不诚信行为,措辞十分简单粗暴。

在强调平等平权的美国大学校园中,针对性明显的事件却一再发生,是非常令人心寒的事情。近期排外主义者不时的小动作提醒着我们,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被摆上台面的国家内部分裂问题,目前仍然是美国社会中有待解决的烫手山芋。

校园里的攻击者往往在暗处,生活中的歧视者却在明处:在大街上莫名其妙吼你一嗓子的路人,说话态度不耐烦的保险公司雇员……除了针对性明显的歧视,针对性不明的不善与刻板偏见带来的自以为是也时常在无形中为生活徒增不快。学校里听说你来自中国就开始向你抛出奇怪问题的同学,做义工与旅游时遇见的对我投来另类眼光的社会众生……这些闹心的经历磨练我在每一次听闻种族歧视相关事件之后,少了些一点就着的愤怒,多了一些分析与思考。

我曾经去过华盛顿特区的某个社区做义工。当时,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孩子们,因此我的任务相对轻松,主要是陪着他们读书,做简单的作业与手工。在一节画画课上,我与一群学龄前的孩子坐在一起为即将到来的圣帕特里克节画装饰海报。画画之余,几个孩子好奇地盯着我看,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我说话。一个孩子先问我,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人。旁边的几个孩子听见了,都凑了过来,其中一个接着问道:“你会说中文吗?可不可以讲几句中文给我听?”

这个时候,另一个孩子突然对我说:“那你会说英文吗?”

我对他说,我现在就在跟你说英文呀。

因为对方是孩子,我当时勉强笑了一下,表面上压抑住了自己的情绪。然而这段对话带给我的痛点,并不仅仅在于自己身在异国他乡,对于语言技能的不自信被对方无心放大,而是他们看待我的方式。他们并没有将我看作一个他们身边会出现的再普通不过的人;在他们的眼神中,我仿佛是某种异域概念的具象化。我更像是一个物体,承载着他们对于某一个遥远世界的幻想,就如同我的语言,似乎可以是娱乐性的,可以作为一个表演被展示于众。

美国作为一个被广泛认为是种族大熔炉的社会,却有许多的人,因为种种社会因素,自始至终都被限制于自己的社区中,而许许多多的社区一代又一代以他们自己的模式繁衍生息,极少与自己的群体以外的文化接触。没有人生来就对别人带有偏见。然而,这些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中长大的孩子,即使年龄尚小,却已经用另类的眼光打量与他们“不一样的人”。

没有人生来就应该受到歧视。人人平等这个最简单直接的道理,在现实中却并不容易实现。问题的根源如果没有得到解决,未来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就难以乐观。

(寄自美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0日第 09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