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怎么建? 怎么干?
“‘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双一流’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的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面对中外记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
镜头切换至1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等都已具备。
“双一流”建设是今年两会上的一个热词。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建?怎么干?两会代表委员们又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见?
“高标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有机融合
“推动‘双一流’建设恰逢其时,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大学本身的发展历史阶段,都决定了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说。
如何准确理解“双一流”?
李和平认为还得从四方面入手,“双一流”建设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双一流”绝不仅仅是少数985、211高校的使命,也是众多高校的责任;“双一流”应该有绝对标准,但是更应有相对标准;“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下推动建设。
对此,陈宝生也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要定性为8个字,那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其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
“教育部会有一些标准,比如世界一流学科、SCI、世界排名等,我们会参考这些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要为中国的建设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长邢永明说。
据了解,为了明确标准,根据《办法》,我国将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同时,为了保证“双一流”的高水准。《办法》指出,将建成高校“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将被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专项资金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对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减小支持力度。
“接地气”,破解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多年来一直在关注教育问题。经过调研,张倩红代表发现,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不仅需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接地气”,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那么,如何“接地气”?张倩红说:“具体到操作层面,‘双一流’建设应重点考虑中国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构建完整的人才流动保障机制,提升社会资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等问题。”
张倩红以河南省为例分析称,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尤其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出台相应措施,帮助留住优秀人才。
以“双一流”目标为引领破解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得到了今年两会更多代表委员的认同。
在李和平看来,之前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虽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提升作用明显。但就其数量、区域布局和综合发展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果这种结构失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他说。
“确实需要考虑重点和平衡的关系”,邢永明所在的大学就处于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他认为,入选“双一流”的可能是少数学校,但是从全国整个高等教育格局来看,有很多地方高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大量贡献,如果只注重少数尖子学校,最后可能会造成中西部和内地沿海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
“塑精神”,别忙“抢帽子”重在回归初心
“双一流”评选在即,各大高校已不乏“抢帽子”的硝烟。
何为“帽子”?就是具有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名头”的高层次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双一流”建设,也是一场人才争夺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让委员代表们担忧的是:如果“双一流”建设仍然以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院士等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为依据来排名,那么,人才抢夺大战在所难免。
“学科建设需要钱,但是钱堆不出来一流学科。这也是目前大家对‘双一流’议论的比较多的,就怕新一轮的‘双一流’又变成一个分项目、分资金、分资源的工程,拿到了以后就拿到了,拿不到的永远拿不到,又造成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投入的不平衡。”李和平坦言。
高校“双一流”建设如何落实并不是一件易事。《办法》虽然规定,“双一流”建设将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形成对高校的多元客观评价,不再单独组织申报,避免突击整合、互相挖角等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但是,没有细则,实际操作上很难准确把握。
张倩红表示,希望经过各方努力,使教育能够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是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她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