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1915万元技术入股背后发生了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2月22日,武汉工程大学校园旁,一处外观老旧、僻静幽深的院子内,穿过一排排的废弃厂房,该校陶瓷膜科研团队的8名中青年教师,正在一间平房改造成的实验室内忙碌着。

2月22日,武汉工程大学校园旁,一处外观老旧、僻静幽深的院子内,穿过一排排的废弃厂房,该校陶瓷膜科研团队的8名中青年教师,正在一间平房改造成的实验室内忙碌着。

团队的老师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共持有50.4%的股份。

作为国内少有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陶瓷生产技术企业,3个月后,这家公司(注资3800万元)将在全国率先实现碳化硅陶瓷膜量产。

此前,团队研发的一组(8项)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学校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将此次收益的90%即1915.2万元,奖给了研发团队。

8项专利撬动50.4%的股份背后,发生了什么?

一件国外展品带来的触动

浑浊的杨梅酒,流经一截由碳化硅陶瓷制成的实验装置,几分钟后,即变得通体清亮;品尝一口,口感更加甘冽醇厚。实验室内,团队成员们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进行了这一演示。

这一灰色的圆柱体装置,乍一看毫不起眼。“表面看起来光滑,实际上分布的全是孔。”团队负责人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季家友将这一装置比作“筛子”:原料液或含尘空气在压力作用下,在膜管内高速流动,继而纯净的空气或液体从膜中流出,颗粒物被膜截留,从而达到分离、纯化、浓缩效果。

但是这些“筛孔”,肉眼看不见。

“直径从0.04微米、0.1微米、0.5微米,到1微米、3微米都有(1微米相当于1米的100万分之一)。”季家友打了个比方:0.04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之间。

这一看似普通的“筛子”,却是经特殊工艺高温烧制而成,能让过滤网在高腐蚀性、易沉积等环境下,有效过滤掉有害物质。

研发、完善、转化这一成果,该校陶瓷膜科研团队用了将近4年时间。

事情的起初源自2013年。武汉工程大学一名校友在国外参观一个膜分离工艺展时,带回一小块碳化硅陶瓷膜产品。

当时国内在膜分离工艺中,成品做得比较好的是另一种陶瓷膜。但是,它耐强碱性不够,通量也不够。

多年来,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碳化硅陶瓷材料方面有一定专业积累及科研成果。老师们深谙:碳化硅陶瓷膜具备耐酸碱、耐高温、通量大、易清洗的优异性能,其产品能大量用于工业废水、烟气的处理,此外,还能应用在食品、饮料、制药、化学品、采矿、泳池水处理等领域。

但当时,一个事实是:作为陶瓷膜领域最高端的产品,国内水处理领域所需的碳化硅陶瓷膜材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供应均被国外垄断。

这一形势,深深触动了学院的老师们。“人家做成了产品,我们为什么要让技术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如果我们转化成功,那就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季家友说。

学院几名教授、副教授一拍即合:组建团队研发完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转化为产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