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通车·前沿观察:职称改革 如何释放人才红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太好了,我们基层一线评职称有更多政策上的关照了”“职称制度改革要是早点出来,对职称外语不作统一要求,我早就能评副高了”“可以让企业自己评职称了,这更符合我们的用人需求标准”……2017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太好了,我们基层一线评职称有更多政策上的关照了”“职称制度改革要是早点出来,对职称外语不作统一要求,我早就能评副高了”“可以让企业自己评职称了,这更符合我们的用人需求标准”……2017年伊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项改革的“含金量”高在哪儿?回应了哪些社会关切?未来职称评定将会有哪些大变化?记者日前专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及专家。

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以实绩论英雄

“我这么多年评职称就卡在外语上,要不然早就评上了高级会计师。”现年50多岁的王权平是山东一家企业的老职工,因为外语不过关始终没评上高级职称,“我干了一辈子会计,平时从来用不着外语,只跟数字打交道,为什么评职称要考外语呢?”

现在,随着职称制度的改革,如老王这般遗憾得以避免。取消职称外语的“硬杠杠”也成为本次改革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事实上,职称外语考试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曾印发三个有关职称外语的通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调整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称外语考试所存在的问题。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明确规定,对职称外语考试不作统一要求。“需要注意,不作统一要求,并不是说大家可以不用学外语了。”人社部专技司司长俞家栋说,“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导向上而言,我们仍然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外语。”

此外,改革明确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职称改革确立了一个导向,就是评价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靠一些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这些,就是大家所说的,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