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拖延"有理":只要不开始 还是很完美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愉快地度过了春节长假以后,上班的人们面对着将要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了无生趣。这个时候很多人心里想的就是一个字“拖”。其实喜欢拖延的人不在少数,这种“病”相信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曾犯过。拖延有苦恼,因为在拖延的过程中,有事情悬着没做完会让人产生焦虑感,又因为没法控制自己的拖延而产生挫败感,还要面临做不完、被惩罚或错失机会的风险。那为什么我们宁愿忍受这些焦虑和挫败,也还是要坚持拖延呢?

任何一个行为得以发出,必然是有获益。都火烧眉毛了还在拖延的行为,可能在外人看来恨铁不成钢,在自己的意识层面,也认为很不明智,但如果去探查拖延背后的潜意识动机,你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拖延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适应方式,尽管这样的智慧可能会因小失大,适应也可能是不良适应。

只要不开始,我还是很好很完美的

拖延上课、拖延写论文、拖延找工作……只要开始一件事,我们就有可能面临很多困难:听不懂课、写不好论文、找不到满意工作。搞不定、不完美、能力有限……我们索性用拖延来,保存住脑海中的幻想——我很完美,我只是没开始而已。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十几岁的女士,志向是当一个画家,在她的房间中,一个空白的画板,安静地摆放了好几年。尽管当画家是她从小的梦想,但是,她始终拖延着不开始自己的创作。亚隆问她:“为什么不开始呢?我看得出来你很有想法。”她回答说:“如果我开始作画,画笔落下那一刻,我就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的画作竟是那么普通啊,原来那些完美惊艳,只不过是我的幻想罢了。”

拖延,让人们巧妙地保护了自我价值,让我们可以在美好的梦境中,无限畅游,不会被现实打破。

我无权拒绝,但可以用拖延反抗

拖延还有这样的功能,用非暴力不合作的被动攻击,来获取自主控制权。

试想,你的拖延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引起的,是不是在必须顺从规则,但你一点也不想顺从时引起的呢?比如领导派任务,可劲儿想拖延,但朋友约玩耍,行动力妥妥的。

领导给你派了一个你不愿意做、但又不能说不的任务,于是你会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即使时间到了,你也会找到应对方式,或者延迟交任务,借口是“其他工作太忙了,没顾上,再给我多点时间”;或者牺牲质量:时间仓促,只能做成这样了。

这样,你是在为权力而战。拖延症起到了权力的平衡器作用,上司再有权势,也不能逼迫你按时按量完成,“做与不做,我不能选择,但什么时候开始,由我来决定”——这样,我们在面对权威时,更有控制感。

有恃无恐,一切尽在掌握

还有一些人拖延是因为有恃无恐,对任务难度、时间需要、自我能力、拖延结果等有着乐观的评估。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超级自信:反正到后面肯定能做完,早一点开始也是修修改改浪费时间。或者并不害怕拖延后果:拖延找工作,找不到工作我正好还可以多玩会儿;拖延方案,领导最多批一下,也不能拿我怎样;拖延写论文,大不了延期毕业。或者深谙拖延的好处: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早飞的鸟儿也有被灭掉的风险。比如,方案交的越早,领导的修改意见越多,修改的工作量也就越大。拖到没了时间,领导也只能降低要求,勉为其难给通过了。

除了这几点,拖延还会有许多潜在动机。从适应意义来看,拖延行为有着短期获益,但如果拖延成了习惯,变成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就有可能带来长期的困扰。比如:陷入拖延怪圈,决定痛改前非,然而下一次,拖延症又犯了,积重难返;拖延期间,伴随着弥漫性的焦虑,工作效率低;改不了拖延,导致挫败感、抑郁感,影响自我评价;错失机会或引发人际关系紧张……

如果不想改变拖延的毛病,只要还在控制范围,不妨拖延,在死线前该吃吃该玩玩,不必焦虑,反正能做完。而如果拖延已形成自我和现实的困扰,成了拖延症,那改变的第一步,就要先了解:为什么拖延?只有知道卡在哪儿,才能找到解决之道。(杨剑兰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