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深情的老师聆听梦想花开
“书斋中的青春总有些‘纸上谈兵’的骄傲,网络上的青春总有些‘盲目拍砖’的任性,温室里的青春总有些‘难经风雨’的脆弱,自我沉醉的青春总有些‘不解风情’的冷漠。”2016年9月,江苏科技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一行8人赴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萃英学校和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鉴河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如今,一个学期过去,支教团成员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支教之歌。
走上讲台的美妙
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萃英学校,杨琨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讲台的情景,那时的他既期待又忐忑,紧张、激动各种心情融合在一起,以前每天倒头就能睡的他居然在开学前一天久久不能入睡。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杨琨顿时觉得一切复杂的感情都是多余,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杨琨说:“那真是‘微微一笑很倾城’。”看到一双双大眼睛,听到五花八门的问题、孩子们一声声的“老师好”,杨琨心里暗下决心:“这一年,绝对不可以辜负每一位喊你‘老师’的人。”
“欢迎您,老师!”当毕克走进广西德保县鉴河小学开始上第一节课时,这5个歪歪扭扭的大字瞬间映入眼帘。毕克所教的课程是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堂课的内容是“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作为教学经验不足的新老师,毕克第一节课竟然把嗓子讲哑了。“老师,您喝口水”,一个银铃般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位坐在前排的小女孩递过自己的水壶给毕克。毕克说:“我迟钝了,一股暖流流入心田,眼眶似乎也湿润起来。我接过水壶,抿上一口,刹那间,透过模糊的视线看讲台下的孩子们,乐观、活泼、纯真、有热情……”毕克那一刻觉得心灵真的比天空还要博大。
教师节的喜悦
2016年9月10日,支教团成员迎来人生的第一个教师节。孩子们纯真的微笑,一句句“老师,教师节快乐”“老师辛苦了”……孩子们写来小纸条、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对教师的祝福,让杨琨和伙伴们感受到“莫大的喜悦与温暖”。
教师节那几天,恰逢萃英学校七八年级学生军训,支教团成员全部参与军训活动,不少学生有中暑、胃疼、崴脚等情况,支教团成员和校医务室的老师们忙着照顾这些孩子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的支教团成员来说,是一件重要而有意义的大事,于学生而言,老师的照顾也是幸福而暖心的。杨琨说:“在支教过程中,参与比承诺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同样,常怀仁爱之心,关爱学生,爱比传授知识重要。”
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在广西德保县鉴河小学,赵一鸣刚走出办公室,孩子就围上来送花、送卡片,走走停停,从一楼一直跟着他到四楼。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听着孩子们的祝福,赵一鸣说,“那时那刻幸福溢满全身,那段新建的水泥楼梯,是走过的最幸福的楼梯”。
9月10日,赵一鸣刚走进上课的班级,孩子们全体起立,齐声说:“赵老师,您辛苦了!”赵一鸣呆住了,只有向全班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孩子们并未同往常一样地坐下来,而是一个接着一个把花送上讲台。有单枝的黄灿灿的雏菊,更多的是一小把一小把扎起来的花束,花朵很小,但红的、蓝的、黄的掺杂一起,色彩斑斓,赏心悦目。赵一鸣说:“那时我心花怒放。”
属于阎鹏宇人生中的第一个教师节,让他在被爱与被感恩中重新学会了感恩。那一天,除了孩子们的鲜花,还有孩子偷偷塞给他小纸条,小纸条上面写着:“我们新来的阎老师,您很温柔,祝您节日快乐”……看着学生写的纸条,阎鹏宇觉得幸福无比,在学生的爱与感恩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感恩的真正意义。在鉴河小学过教师节,校长邀请支教团成员到家中吃饭,副校长给他们送去了热乎乎的玉米……阎鹏宇说,自己做了教师,自己被感恩,才突然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才知道作为一名支教教师要做的还有很多。
来到你们的世界,我不会是路过
支教团成员走访了不少留守儿童、贫困少年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渴望……这些都深深触动着每一名支教团成员的心。赵一鸣说:“那时,心里只有一句话,我要让孩子们变好。”
赵一鸣说,山区的孩子很朴实可爱,课间路过教室的时候,他们就会簇拥在身旁问东问西,他们会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告诉自己。回首走过的路,赵一鸣觉得自己很幸运,家人给了他最深情的爱,老师们给了他最好的教育。现在来到广西,还有这样一个支教的好机会,“一定会用自己所学,把这分爱、把受到的教育传递给鉴河小学的孩子们”。
一次,学生问赵一鸣:“赵老师,您是不是还要回去啊?”这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本应是支教尾声提到的问题,学期还未过半就有孩子屡屡提起,让赵一鸣感到有些突然,也心生感慨 “从现在开始,来到你们的世界,我不会是路过”。
在国庆节的前一天,支教团在萃英学校开设的心情驿站收到了一封求助信,一名八年级的女生,在信中说:“开始对物理老师及这门刚学的物理课感到恐惧和厌倦,自己总成绩在下降,会打破在老师心中好学生的形象。”研支团的王轶收到信件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母校电信学院的青芽团队,希望能够帮助求助女生解惑。很快,青芽团队给支教团回信,穿越1600多公里传递着爱心。节后上学第一天,王轶悄悄地把青芽团队的回信塞进了求助女生的桌子里。几日之后,在心情驿站中出现了一封感谢信:“老师,谢谢您,同时也感谢远在江苏却关心着我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王轶说,虽然只是寥寥的几个字,但是学生的困惑没有了,感觉一下子轻松很多。王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会努力把心情驿站做成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港湾,成为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解开成长的困惑,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团长杨琨、广西分团团长毕克,成员马晓龙、王轶、杨欣彤、阎鹏宇、施方长、赵一鸣,他们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支教工作中脚踏实地,正努力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通讯员 王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