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兴龙湖小学:学生在“教育超市”中“走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2015年底,重庆文理学院新药创新团队在国内规格较高的创新创业赛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上,战胜清华、北大等众多名校,问鼎冠军。

2015年底,重庆文理学院新药创新团队在国内规格较高的创新创业赛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上,战胜清华、北大等众多名校,问鼎冠军。

领衔该团队的青年教授陈中祝曾在美国留学,到西部工作之前,最担心孩子能否受到理想的教育

“孩提时代的教育应该有童年的快乐,”他说,“如果学生觉得小学很不愉快,那我认为教育就是失败的,因为那本应是他们人生中最轻松惬意的一段时光。”

“有人以为,成年后的成功能补偿儿时的缺憾,那怎么可能呢?”陈中祝说。

他希望,能有一种方案,让重视素质教育“从墙上的标语中走下来,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让他兴奋的是,念3年级的儿子陈博尔接受到了这种在他看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唤醒内心热爱”的教育

在陈博尔就读的兴龙湖小学,上午和其他学校一样开办语文、科学、美术等课程,下午则是“实践大课堂”的时间,他们可以选择口风琴、蔬菜种植、轮滑、演讲,甚至是绣十字绣、烘培蛋糕……

“我感受到了儿子的快乐,孩子每天都盼望着上学;相对于他的性格来说,变得更外向了;和同学聊到学校的兴趣课程时,他真是兴高采烈。”

每周4个半天学习“私人定制”的实践课程

刚创办两年的兴龙湖小学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而永川离重庆主城有数十公里的车程。在这样一所“先天条件不足”的西部区县小学,推行着一个与原有教育有区别的改革。

和其他学校一样,每天上午,该校的同学会在行政班上课,内容也毫无二致,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英语、科学,等等。

这样的设置,能让孩子们掌握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成为“参加统考时也会答卷”的合格小学生。

而除了这些“规定动作”之外,每周二至周五的下午,学生将全部参加兴趣班,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私人定制”的“自选动作”。

“兴趣班”一共有45门课程,总体上看,分为经典与阅读、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体育与游戏4个“学科”。而这4个学科,则分别包括了9、10、13、13门具体的课程。

近50门课程,涵盖了小学生所能习得的绝大多数“素质”,比如,书法、足球、葫芦丝、架子鼓、国画、少儿武术。

上述课程都是免费的,该校还推出了学生可自主选择的两门收费课程:台湾元智科学课程、北京韩端机器人课程。

就这样,这所学校实现了教育家所期待的“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

学生在每学期开始前,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在网络上“抢课”由此成为家长的重要事项——他同时也在了解、规划孩子的爱好。

在兴龙湖小学的兴趣班,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不同的同学组合成不同的班级,由此,班级的定义被改变。

每个孩子都有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课程表。在充满选择的校园和课程中,有着共同兴趣的同伴让孩子们的交往范围拓展得更宽。小学生们拥有5个不同“班级”的同学,孩子们有了更多真正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这项改革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课程设计和班级结构,另一个最直接的改变是,学校看起来像一家“教育大超市”,推出的课程由学生各取所需。

此举保障了学生加强艺体、科技、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素质教育更好的落到了实处;教语文的班主任没办法将体育课“挪用”来背诵古诗,老师只能进一步向40分钟要质量,从源头上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每周一的下午,则被固定为体育、思政、学校集体活动等内容。

发现自己的“走班”之路

兴龙湖小学,学生实行“行政班走班”,课程内容也拓展了好几倍。试图探索出“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这里,更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变化,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之上,更体现于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因为参加的课程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实践大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无比向往。少数家长甚至抱怨,孩子每天下午都过于兴奋,以至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做作业也有些毛躁。但无论如何,对于孩子来说,每天下午都是自己的“节日”。

参加“实践大课堂”时,孩子们需要“走班”。每当铃声敲响,每门课程将有一名孩子举着牌子,其他选择该门课程的同学紧随其后,形成一个“小火车”,兴致盎然地走向自己的“第二教室”。

因为有内心的热爱,孩子们秩序井然,“走班”让他们在体会仪式感、集体感的同时,也行走在发现自己、寻找知音的路上。

高友平老师引导学生用废油桶改装成花盆种植向日葵,孩子们看见亲手种植的向日葵一天天长高,兴奋极了,每天都争着去呵护。

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发现好几个盆子里只有土、没了苗,很伤心。高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向日葵都是根部被虫咬断后死亡的。

孩子们没有放弃,仔细观察,发现有一棵小小的苗未被咬断,便用土重新将它支起来。从此,这株苗就成了宝贝,大家认真管护,向日葵一天天长大了,还结了籽。

同学们心甘情愿地按老师的要求记录下它成长的瞬间——写日记变得不再是一项讨厌的事情。

高老师让同学写下关于向日葵的故事,孩子们不仅情真意切地讲诉了自己伴随着向日葵成长的喜怒哀乐,更写下了“只要不放弃,受伤的向日葵也能长大,我们也要做它一样的孩子”这样的领悟。

智力游戏课堂上,刘兴海老师问同学们鸡蛋会否沉到水底,孩子们兴趣盎然地选择答案站队,老师现场实验后,选“会”的队伍大声雀跃。

老师话锋一转,问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同学们都直摇头。老师变魔术般向水中倒入一袋粉末,鸡蛋慢悠悠地浮了上来,孩子一片惊呼,不停追问为什么。

刘老师卖起了关子,说要知道答案就自己上网去查,下一周的课程上,老师也会揭晓。

这一个星期里,好奇心让孩子们不仅主动寻找相关科学知识,还全家动员,而老师最终揭晓的答案,毫无疑问将让孩子们永生不忘。

“基础课程实践大课堂”的构成,让这一所“小学”不再被限定为学习的场所,更是孩子们习得技能、寻找同伴、生长梦想的地方。学校尽力做到“为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发展而设计”,学生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被视为“一片森林”,而是具有不同爱好和兴趣的独立的“一棵小树”,学校竭尽全力兑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进步,变得更加自信。康中珍老师教会孩子包饺子,超过一半的孩子周末为家人做了一顿午餐;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此前一直不敢滑轮滑的罗苏蕊可以穿着轮滑在小区里自由穿行;一名“小胖墩”因为体育成绩不好曾受到同学奚落,却因为画出形象而富有想象力的蚯蚓而受到表扬,变得更加阳光……

“要更多地向课堂要质量”

课程方式和班级结构的调整,伴随着更深层次的理念升级。

兴龙湖小学校长陈小渝介绍说,学校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品德、人格、情感的全面塑造。因此,学校致力于营造一个每名学生能发展自己独特爱好的环境,让孩子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开始有成为自我的意识。

“因此,教育不再局限于在课堂内完成。”她说,学校设置了“大小课堂”机制,经常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大学、博物馆、工厂、社区、军营、基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并不是在学校‘温室’里与世隔绝长大的个体,因此,教室也应该拓展到他们身处其中的整个社会。”

在学校内,“课堂”也不再生硬地界定为40分钟,而是取决于客观需要:每天的晨读、午诵、暮省均为10-20分钟,实践大课堂则为70-90分钟,由老师酌情控制。

尽管对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不做硬性要求,但学校为确保实践大课堂的品质,建立了“四七二”环节教学模式,规范实践大课堂教育教学。

“四七二”分别针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规范。课前规范4大步包括:接待“小火车”路队、清点“火车头”、摆放学习用具、组织教学;课中规范7大步包括:定标导向、同步讲授、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布置整理、目送“小火车”路队;课后规范2大步包括:总结反思保存信息、交流汇报课堂教学情况。

但是,无论如何,学习知识依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再丰富多彩的“实践大课堂”也不可能取代知识教学的功能。对于兴龙湖小学的100多名教师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在“打折过”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不打折”的知识。

“需要教师更加动脑筋,更好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课堂要质量。”陈小渝介绍,学校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初步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实践大课堂”并非“鸠占鹊巢”的“负能量”,事实上,它对知识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两种不同的课堂里,都注重启发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学起来更快。

学校经常组织匿名问卷调查,并积极引进社会化评估、高校专家专项评估和专业机构诊断评估的机制,对改革“望闻问切”,促进实践大课堂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完善。

学生感觉“非常快乐”

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家长最初对孩子参加“实践大课堂”有所顾虑,担心学生“玩耍的时间太多”、“成绩下降”或者“太累”。

改革在疑虑中推进一段时间后,家长们心里的石头开始落地。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们每天都是满脸笑容地回家,乐于分享“实践大课堂”的快乐,更关键的是,孩子们的学业并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与上一学年相比,全校32个参加课程改革的班级在统一考试中,语文、数学两科的及格率有所上升(包含继续保持100%)的有26个,下降的为6个;优生率上升的有27个,下降的有5个;平均分上升的有18个,下降的14个。

总体上看,学生考试成绩普遍有所提升,即使个别班级略有下降,但下降的分值很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