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厦大演讲”的桥梁意义
2014年9月中旬,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史》课堂上,听理查德·约翰教授讲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新闻观。课后我向约翰教授提起,杜威曾于1921年4月11日访问过厦门大学,并在厦大发表了题为“大学的旨趣”的演讲。
约翰教授对这条信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有关杜威的英语文献里并没有这篇演讲。他问我:“杜威在厦门大学讲了什么?你怎样评价杜威的演讲?”
杜威“大学的旨趣”演讲开宗明义指出,学校无非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而“大学为最高学府”,这种共同生活的目的在于“培养领袖型人才”。结合他对当时中国社会之观察,杜威认为,“中国自革命之后,大家都抱一种悲观”,根本原因正在于“缺乏领袖型人才”。作为中国新式大学的厦门大学创立,应当以培养工商业以及政治与社会的领袖人才为使命。杜威进一步指出,领袖人才的培养,不是靠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实践能力的养成,所以在“共同生活”中首先应当培养自治能力与合作精神。
杜威到访厦大,是应厦大首任校长邓芝园的邀请来参加学校成立仪式的。实际上,杜威在中国已经待了将近两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在中国进行将近两年的游历,跟当时中国的政界、知识界与教育界精英广泛接触之后,杜威在一所新大学的成立仪式上,阐明了他对中国大学使命的理解。
刊载于《晨报》的杜威演讲内容,是根据现场记录整理出的中文。在约翰教授的鼓励下,我把杜威的演讲又译成英文。约翰教授看了译文之后评论说,这确实是杜威的一贯主张。关于杜威的演讲,我与约翰教授查找、阅读了很多相关文献,其间还不断有其他教授参加进来。我曾提出,作为平民主义教育家的杜威,为何在中国反而主张大学应当培养领袖型人才?哥大新闻社会学家迈克尔·舒德森教授认为,这恰恰说明杜威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杜威在中国期间,既在传播他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同时也在观察中国社会,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杜威那两年发表了大量文章向世界介绍中国。几周的查阅资料和研讨之后,参加这个话题讨论的我们都意识到,杜威在中国的经历,实质上是中美文化互相了解、交流、认同的一个典型例子。值得欣慰的是,将近百年过去,藉由关于杜威的共同历史记忆这个话题并以此为桥梁,中美两国学者仍然可以通过对话讨论并理解彼此的文化。
(作者简介:苏俊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曾获国家留学基金于2014~2015学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