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杂谈·理科博士毕业留研究所还是去企业
-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应该既支持年轻人以兴趣为主导多元化就业创业,又能保证专心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潜力股”拥有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又是一年求职季。不久前,和即将毕业的理科博士朋友聊天,问到去向,他一脸纠结,“没想好留在所里,还是去企业。”博士期间,他跟随导师在研究所从事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小有成果。本以为他会朝着科学家的方向大步前进,没想到却为何去何从如此烦恼。
这样的纠结,许多年轻人都有。耳边是老科学家强烈呼吁最优秀的学生应该投身科学,眼前却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分岔路口。社会上甚至出现质疑声音,认为一些科研“苗子”过于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追求和理想情怀。这使得不少年轻人面对抉择时心理压力倍增,如同这个理科博士那样十分无奈,“虽然很对不起导师,但我有现实的考虑。”
其实,年轻科研人员作为人才要素,完全应该自由流动。如果相比科研更喜欢其他工作,也是认清自我后的一种主动选择。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科研,在这场知识、心智、天分和毅力的角逐中,兴趣是一个人投身科研最关键的动力。如果让厌恶科研的人强行留下,浑噩度日,是对聪明才智的浪费,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进程。假如能在别处贡献智慧、挥洒光热,既是一个人的幸运,也是社会进步的良性因子。
不过,如果年轻人是“被迫”放弃科研,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科学杂志《自然》最近推出特刊,关注全球中青年科学家所面临的困局,请不同青年研究者细数了最常见的困境。比如竭力拉经费使科研时间所剩无几;激烈竞争驱使许多科学家走捷径;依赖资深科学家推动进步;行政负担过重;长时间工作……这与国内一些年轻科研人员的烦恼几乎如出一辙,“实验组有20多个人,轮到我做项目很难”“上半年忙着申请项目,下半年忙着交报告和做审计,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搞研究”“薪酬待遇不高,北京生活成本太大”……
真正热爱科研的年轻人不能安心做研究,除了个人志向问题,往往还在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比如,生活资源不均衡,很多科研单位在待遇、薪酬等方面无法为“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带来实惠和照顾;科研资源不均衡,缺乏人脉积累、要“论资排辈”的年轻人在项目申请和创新研究上屡屡受限。
无法两全,是“理科博士”们的烦恼;设法两全,是社会各方努力的方向。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应该既支持年轻人以兴趣为主导多元化就业创业,又能保证专心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潜力股”拥有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所幸,国内一些研究院所在人才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高待遇,拓展晋升空间,加大资源供给。因为,就科研来说,只有让想做科研的年轻人开心地留下,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活力,激发创新的潜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