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进课堂” 素质教育还是形式主义?
据报道,广东最近出台的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把了解广东菜系、品鉴和制作广东美食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学习中。虽然目前尚无关于粤菜的教材,谁来教、如何教也处在摸索阶段,但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广州的中小学开设有相关的烹饪课、煲汤课;有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将粤菜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何况地方文化也确实需要传承。结合本地的实际,把原本家庭化的烹饪与煲汤课程,弄成选修课登堂入室,确实有“从娃娃抓起”的况味。毕竟,食色性也,既是一种的人基本需求,也是一种最基础的文化。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大背景下,让粤菜走进课堂具有某种国际范儿。
懂得地方饮食文化并具有操作技能,让孩子从小就能“上得厅堂”,确实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并切合了素质教育的形式要件。不过,要做好粤菜进课堂并不容易,其除了受场地的局限之外,教材是否科学和合理,师资是否符合要求与条件,软硬件是否匹配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则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否则,粤菜进课堂最终只会落个得“形式想象”的境地。
其实,就现实来看,“××进学校”并不鲜见,甚至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劲,比如京剧进校园、长跑进校园、法律进校园、美术进校园……有的地方还有“高尔夫进校园”,林林总总,不一而论,进的理由也都大同小异,相差无几。但在既有的教育模式之下,进课堂往往都是“虎头蛇尾”,开头轰轰烈烈,之后则黯然收场。
就所进校园的项目来说,几乎每一个都具有“从娃娃抓起”的正当性,甚至可以提升到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高度。不过,素质早已成为一个筐,任何形式化的东西都可以同其套上近乎、扯上关系。若是设置和处理不当,不但无以成为素质之欢,反倒成了课业之重。尤其是一些项目本就专业化较强,需要在普及的时候更为生动活泼,为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然而一到实施之时才发现硬件根本达不到要求。在没有教材也无师资的情况下,就轻易开设烹饪课、煲汤课,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更何况,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过道理往往只有唯一性。在学生负担本就繁重的情况下,与其层层架屋式的进行项目追加,不如扎扎实实搞好一个项目,既能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功能发挥到极致。若是一味只重视数量上的追加,而没有质量上的坚持,那么“粤菜进课堂”则难以成为学生之福,更无以成为教育之幸。(堂吉伟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