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流行 启蒙别只剩下“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提要:对于形形色色的“开笔礼”“开学礼”,笔者并不想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但应该注意,不能把对孩子心智的启蒙

对于形形色色的“开笔礼”“开学礼”,笔者并不想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但应该注意,不能把对孩子心智的启蒙,变成了趁机掏家长腰包的“局”。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将新生开学仪式与传统元素结合。有关入学“开笔礼”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并被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而据媒体的调查,所谓“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

以“开笔礼”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来的结果无外乎几种:其一,某某地幼儿园、小学为学生开智启蒙,以此形式举办“开学第一课”的报道;其二,哪些是最适合“开笔礼”的流程、演讲稿、背景音乐——看来很多学校为了办好这个形式新颖的“第一课”,也是煞费苦心,不得不求助于互联网。其三,“开笔礼”需要的用品,从汉服到毛笔,从羽毛扇到线装书,从毛笔到朱砂……可见,一场“古风”十足的“开笔礼”做下来,能拉动不少相关产品的销量。

而据某育儿类公众号介绍,“开笔礼”的流程有如下的步骤,其一,正衣冠。其二,沐手净面。其三,入泮、过棂星门。其四,击鼓明智。其五,祭礼行礼。其六,朱砂启智。其七,开笔大礼。其八,领导致词。其九,颁发开笔礼证书、发智慧果,集体合影留念。估计各地学校举办的“开笔礼”也大抵如此,只不过细节上有些小差别。对于刚到学龄,甚至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大约无法理解形式背后的深意;特意定做的汉服,多半只穿一次也就束之“衣柜”了。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估计还是头上点点朱砂,用毛笔涂涂画画吧。

看上去“古韵”十足的“开笔礼”,在相关专家的“深扒”之下,褪去古代的壳,露出的还是现代的心。据介绍,中国古代并不存在形势复杂的“开笔礼”。古人开学的礼仪比较简单,“不拜老师,而是拜孔子,其仪礼叫释菜礼,向孔子像献一把菜,并行拜礼,仪式简明而庄重”。这也不难理解,古代寒门学子有机会求学已十分不易,衣衫褴褛、草鞋赤脚都有,如果开个学还要花费不菲、制衣买笔,估计第一堂课上完,就没钱交学费了。如此看来,还是“献菜”比较实际,没准礼成之后,还能给师生们打打牙祭。

其实,对于形形色色的“开笔礼”“开学礼”,笔者并不想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毕竟,开学第一天对小朋友和学生家长来说,意义都很重大,象征着人生新旅程的开启。只不过,应该注意别让形式的意义超越了实质的意义,不能把对孩子心智的启蒙,变成了趁机掏家长腰包的“局”。无论何种“开学仪式”,都应该以真正让学生们融入其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蒙为要义。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