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低龄触网暗藏风险 引起各界关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已超过2000万名。“触网”给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正引发各界关注。

近日,成都一名8岁男童偷拿父母手机,通过微信转出6700元钱购买游戏装备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对网民低龄化现象的讨论。互联网这柄双刃剑,在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暗藏着暴力色情信息、网络安全等种种隐患,特别是近年来未成年人低龄触网趋势加剧,更令人担忧。

上网低龄化现象普遍

如今,移动终端如雨后春笋,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对“千禧一代”而言,就像玩具一样稀松平常。今年11岁的网民高小钦,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就会端坐在电脑屏幕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喜羊羊”“灰太狼”,睡觉前还要抱着父母的平板电脑玩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7.10亿,19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名,约占我国少年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与2015年底数据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比有所增长,互联网的使用正向低龄儿童不断渗透。

今年6月,腾讯发布的《儿童安全上网指引报告》指出,目前90%的中国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互联网,其中城市儿童触网率已接近95%,去年占比56%的儿童初次上网年龄甚至低于5岁。

事实上,网络空间内不同年龄阶段的“小网虫”使用网络的目的并不相同。这份报告提到,8岁以下的低学龄和学龄前儿童,上网的主要目的为看视频、听故事等;而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玩游戏、辅助完成作业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上网时间。

儿童沉溺网络暗藏风险

儿童低龄触网的利弊究竟各占几何?对于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赞同者往往认为,上网有益于孩子智力开发、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反对者则表示,网上信息泥沙俱下,孩子缺乏甄别和自控能力,低龄触网往往弊大于利。

“通常孩子一哭闹,家长就给看手机上的图片、动画,他们就会立马安静下来了。久而久之,家长便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互联网,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会逐渐增强,因此很难再通过简单“断网”来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对于儿童沉溺网络后暗藏的风险,中国绿色网络建设传播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明宗峰深表担忧。他认为,儿童往往对安全风险的认知不足,且过度上网,网络欺凌、骚扰等也容易对其心理造成伤害,甚至长期关注不良信息会诱发违法犯罪风险。

“以网络游戏为例,网游生产商往往利用青少年玩家的心理特点、兴趣喜好等,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付费陷阱诱导其充值。恰恰很多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有限,加上经济不独立,很容易引发偷盗、诈骗等违法行为。”明宗峰说。

儿童安全上网须各方齐抓共管

“现在孩子们对手机、电脑的使用技巧甚至超过了家长,成了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原住民’。”高小钦的妈妈谭丽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家长们的担忧其实不无道理,但如果因为网络可能存在的“弊”,而想方设法阻止孩子接触网络,无疑是因噎废食。毕竟,“你用与不用,互联网就在那里”。

“上网有益与否,关键在于引导。”孙云晓认为,面对儿童低龄触网现象,家长们不应该一味地“堵”,应该想办法“疏”。“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更需要面对面的互动,比如亲子游戏、户外活动等。虽然看起来‘费工夫’,但这些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

另外,与当前儿童上网人数剧增形成对比的,还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多数学校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少有学校主动开设网络交际、媒介素养等课程,反观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孙云晓说。

然而,要真正实现网络空间风清气正,护航儿童科学、安全地上网,仅靠家庭、学校的引导管控还远远不够,须多方齐抓共管。明宗峰认为,互联网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网络运营,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完善监管;内容生产商也要做到严格自律,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应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社会文明发展。“此外,未来‘网络分级’将是兴利除弊之举。这是内容生产商的一个限制,也会给家长形成一个提示,应该成为一个努力方向。”(李政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