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个案:小学生马麦莎的一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进校园,硬件与别校并无二致。但在教学改革上,横湖小学却早早迈开大步:上静下动、增科减课、降难扩容、多元评价……2009年9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教育科研孵化基地”项目,扶持一批学校?进教改深水区。经过近7年的三轮滚动建设,教育科研孵化基地学校已从最初的12所发展到37所,所探索的选择性社团课程、走班选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改革等尝试、学科整合等项目为浙江省多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先导性经验。

作为项目学校之一,横湖小学在省教科院的指导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革。如今成效几何?记者近日跟随该校五年级学生马麦莎的脚步,记录了她一天的学习情况。

上午安静打基础,减课降难再扩容

上午主要是“安静的”课程――基础文化课。第一节诵读课,马麦莎读的是有横湖当地故事作注解的《横湖弟子规》,身边发生的故事让人更容易理解。

对于课标要求学习的语文和数学课,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比较新颖。当天,作文课的主题是“不写作文、改说作文”;数学课则是一项研究性学习:讨论“一亿有多大?”与以往点名回答问题不同,学生的奇思妙想相互碰撞,踊跃的参与氛围弥漫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课后,马麦莎向老师问了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老师耐心解答之后告诉她,这是非基础文化课程内容,可以打好基础后再进行学习,但也鼓励她自己多思考。“这是‘降难扩容’教学方式的一部分。”校长金维明说,学校努力做到在适当降低知识难度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广度,扩大知识容量。

如何利用有限时间来进行知识“扩容”?横湖小学探索在维持原有周课时总量30节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量。翻看马麦莎的课表就会发现,语文、数学的周课时量已从12节减少至9节,腾挪出来的课时分配给了拓展课和活动课。

午饭过后是进行“扩容”的时间段。马麦莎看了一会儿书后,去了活动室。“我要向一位六年级的象棋高手挑战。”马麦莎说。

12点30分,象棋比赛正式开始,周围站满了围观的学生,旁边还有一位老师在指导。“这是我们学校‘梦想舞台’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想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自己组织,老师的职责是协助学生和保证安全。”金维明说。

下午选修拓展课,走班小班兴趣班

下午主“动”,是选修拓展课程。看看课表,马麦莎拿起课本离开了自己原来的教室。她选修的第一节课是“温岭方言”,需要走班上课。来到二楼的教室,她的同桌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不一会儿,教课老师来了。“这是我们本地电视台的方言主持人金明才。”马麦莎介绍说。

为什么要开这门课?金维明解释,温岭方言是传统,不能失传。让金维明没想到的是,方言课如此受欢迎,不仅选课的学生多,在社会上也打出了知名度,主持人金明才就是自愿来学校授课的。

方言课后是“趣味数学拓展”。翻开课本,里面有一些奇怪的数学题。“允许上课讨论,欢迎另类思路。”授课的陈老师说。这门拓展课程是基础文化课的补充,选课的学生也不少。

在横湖小学,下午的课程主要是学科拓展和特长选择课程,以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活动为形式,采用小班走班制的形式。与课程对应的,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社团:十字巧绣社、趣味数学社……43个社团供全校学生根据兴趣选择。

多元评价促成长,成绩不降兴趣浓

下午放学,马麦莎回到家。“今天没作业。”马麦莎调皮地说,“不过,我们有很多不用‘写’的作业。”

确实如此。横湖小学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实施了分层布置:星期三为“无作业日”,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40分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替代”作业。

虽然没作业,但马麦莎给自己安排了阅读、轮滑……“学校给孩子建了电子评价档案,有学生自评、互评,有教师评价,也有家长反馈评价等方式。”马麦莎的母亲告诉记者,在多元评价下,孩子自己也会安排时间,不用家长逼着学了。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临别前,马麦莎有些疲惫,但一脸满足,她用八个字向记者总结了一天的感受:内容丰富,并不枯燥。

马麦莎的评语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浙江省教育科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学改革后,大部分学生成绩同比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高达95.5%的学生认为课业减轻了,有6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高于同期浙江省小学生课余生活指标近20个百分点。

据记者了解,横湖小学的这些改变,并不是个案。基地项目建设以来,有近63%的基地学校学生表示通过多种学习素材,发展了个性化的学习风格;96.4%的学生表示老师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成为常态,学生学习兴趣水平、学习广度和深度相较之前更高。

《人民日报》( 2016年07月06日1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