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庆教育 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探索“八中现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疆网讯 5月16日,2016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采访活动拉开序幕,50余位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八中,了解学校办学历程、课程改革以及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

据了解,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原名树人中学,于1938年创办,是重庆直辖后首批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追求卓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遵循“诚、勤、立、达”的校训精神,数度站在时代与教育改革大潮的前列,广为社会所推崇。

多年来办学成果的累积,让八中成为了重庆基础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表彰10余项、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市级表彰75项。学校初、高中教育质量在全市久享盛誉,素有“金牌初中”的美誉,也是全市唯一连续三年荣获高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的学校,高考重点大学升学率稳居全市前茅。不断刷新的记录被社会称为“八中现象”。

追溯

名校的优良传统

1938年,中华民族遍体创伤,步履沉重。在此国难当头之际,爱国实业家杨若愚教育报国,开办“树人学校”,取喻培养人才的远大意义。

树人学校成立之初,当时国民政府参军长吕超先生拟就的校训“诚、勤、立、达”,体现他对树人学生应具有的素质的总体要求,“诚”指“诚实,诚信;“勤”指“勤奋,勤劳,勤俭”;“立”含有树立,建立,创立、自立之意;“达”指成就事业,做出贡献,做国家之栋梁,成社会之精英。

杨若愚先生从“树人”创办伊始便重视遴选教师。他在引进教师时注重了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视,即品行端,学识深,经验足;二是对教师队伍结构的配搭重视,即除了主课教师外,对史地、音体美教师也很看重。所以当时“树人”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他们不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北洋大学等名牌大学,他们不但认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积极引导学生追求进步、光明,明辨政治上的大是大非。1947年底,树人中学生参加了抗议美军士兵强奸北大学生的反美大游行,1949年春,树人中学学生参加了重庆大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四二.一”大游行,都表现了高涨的爱国精神。

如果说树人初中从严治学的特点,是当时旧学校所具共性的话,那么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则是优于其它学校的卓异处。树人中学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大力提倡,积极支持。学生还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办墙报,演话剧、办讲演,到歌乐山露营,在校内组织篮球,排球比赛,生活丰富多彩。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突出的办学成绩,使树人中学于40年代后期末成为与南开中学、清华中学鼎足齐名的重庆市三所名校之一。

崛起

金牌初中的雏形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了高校的招生考试制度,重庆八中(1952年12月,学校由重庆市教育局接管改为公办学校,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重庆第八中学校”)正在从“文革”的巨大破坏中艰难地恢复过来。1978、1979、1980年高考一步一个台阶,取得明显成绩。1978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省属重点学校。

1978年,“以改求变”成为重庆八中的主旋律。此时,市教育局选择部份学校从初一开始实行“三新”(新大纲、新计划、新教材)教改试验,正好与八中领导从教改中找出路的思考不谋而合。改革的种子播在了八中的沃土。

学校领导抽调了各科精兵强将来组成执教队伍。与此同时,学校抓好两个“三结合”,一是立足教学的“三结合”,即新教材、新大纲、新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这实质上也是教学调整探索,这一时期有重在教学环节的“六认真”;重在知识体系的“单元教学”;重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启发式、设问式、茶馆式……等等。二是立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三结合”:即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

“三新”教改试验与“三结合”为八中高中部输送了基础扎实、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四个新班。这批学生在高中教师们的辛勤培育下,1984年高考163人上线,是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上线人数最多的一届,升学率首次超过50%,而且本校直升的四个班上线人数首次超过了全市统招的两个班的上线人数,以后逐步改观。八中“优质初中”,以后又叫“金牌初中”开始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一、三、八”品牌在重庆越叫越响。1980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批准重庆八中为全省首批办好的33所重点中学中重庆的6所重点中学之一。(张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