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党"要分战:本属"地下活动"逐渐"光明正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属于“地下活动”的要分行为已经逐渐从暗处转为“光明正大”,看似“理亏”的要分同学也越来越理直气壮

□“其实出国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对自己的肯定,这群孩子总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找老师求情,他们出国以后真的能够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吗?”

□“我也出过国,了解这其中的艰辛和不易,但同时会觉得这打破了公平竞争的规则”

一门随堂打分的课程刚结束,黎婷身边几个准备出国的同学就围在了一起,“老师给的分数太低,我们去找老师!”

黎婷就读于华中地区一所985高校,在她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这种情况时不时就会出现,尤其学期末,更是集中。每每看到这种情景,黎婷虽愤愤不平但又无可奈何,“都是同学,终究不忍心挡人前程”。

要分现象由来已久。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1398人进行了一项调查,该调查显示,有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41.1%的受访者感觉答应给学生加分的老师很多。

但近年来,要分已不再是差生怕“挂科”的“投机取巧”行为,很多“高高在上”的学霸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其中为出国而奔走的不在少数。在网络上,很多过来人频频支招:他们将“说自己要出国”作为破解“高冷”老师的“终极攻略”。

要分、给分到底对不对?这并非是旁观者黎婷一个人的疑惑,它甚至关乎教育公平问题。

为出国,对绩点“锱铢必较”

从准备申请出国开始,一985高校新闻专业的苏娅文就经常听到一些同学关于要分的“悄悄话”。

起初,苏娅文还不屑于此,总是鲜明地表达立场——“我才不干这类偷偷摸摸的事呢,该多少分就多少分呗。”

转折发生在大三。根据国外高校对绩点的要求和师兄师姐的经验,“申请出国,所修科目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是必须的,最好能在85分以上”。苏娅文大三时的平均成绩在82分左右,对于能否申请到理想的学校,她有些忐忑不安。

这种不安在一门名为《物联网概论》的通识课成绩公布后被彻底引爆,七十几分将她“杀了个措手不及”:每次都准时上课,考前认真复习,还是开卷……苏娅文怎么也想不通哪里出了问题——就因为这门课,她的绩点直接掉了一分。

从那以后,为了奋力弥补绩点上的差距,苏娅文也开始要分。一次英语课后,她和另外一个“出国党”一起向老师呈情,老师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那几秒简直太煎熬了。”苏娅文回忆,最后他说知道了,会根据情况处理,她的心才放下来。“当时实在没办法了,我只有出国这一个选择,根本没有退路”。

对于另一部分“出国党”来说,要分关系的不是能否走出去的问题,而是走得好不好的问题。

平均成绩从大二的83分陡然升到了出国读研申请书上的90分,在林祎的眼中,自己成绩提高带来的改变不只是绩点,而是申请学校的排名从全球200开外飞升到了前100的榜单内。虽然林祎本科就读于浙江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非211高校,却拿到了英国名校爱丁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为此,林祎没少“公关”:4年来,她和老师要分的“博弈”只失败过一次。

和林祎经历类似的,还有陈斐然。作为北京一所985高校年年都拿奖学金的好学生,为了实现自己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梦想,她在同学们面前留下对分数“锱铢必较”的印象。上个期末,陈斐然还和自己选修同一门课的舍友联名给老师写下了一封长邮件。为了保证成功率,她甚至打听来老师的电话“提醒查收”。

出国是“一个人的事”?

“我们想要90多分的唯一原因就是要出国,不是为了奖学金或者保研。”陈斐然在给老师发邮件要分时都会特别注明这一点。“出国是自己的私事,保研和评奖学金就和别人的利益相关了。”这是陈斐然对此的理解。

网络上,在“如何向大学老师要分”的问题回复中,不难找到这样一条“攻略”:因为出国需要GPA,不涉及他人,老师一般都会理解。

出国被要分者奉为“一个人的事”,不影响他人利益,但实际上,这场“暗战”影响的绝不止一个人。

大学前两年,黎婷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虽然身在文科学院,但她的计算机基础、VB编程、微积分(学校要求涉猎)的成绩全都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大三,虽然她和之前一样努力,排名却被甩到了后面。

她说,有一部分和自己成绩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总是打着出国的旗号或明或暗地向老师要分,“这些人目的性很强,都如愿了”。

表面上看,这些要分的人看起来和她“井水不犯河水”:黎婷要保研,他们要出国,“不冲突”。但实际上,以出国名义要分的同学,有些是做两手准备的,如果托福或者雅思成绩不高,就要加入保研队伍,那么,其排名就会在黎婷前面。

“出国党”的要分行为被其他同学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大多数高校对学生成绩的优秀率都有严格限制,老师如果把“出国党”的分数都提到90分以上,就可能会把另外一些人的分数压到90分以下。

而且,本属于“地下活动”的要分行为已经逐渐从暗处转为“光明正大”,看似“理亏”的要分同学也越来越理直气壮。有时候,成绩刚出来,课还没上完,几个“出国党”便聚在一起准备“时刻待命”了。

黎婷时常会怀疑大学里的评判体系,以往实打实、最客观“分数”似乎并不管用了,那对于踏踏实实埋头钻研的学生,什么才是最公平的肯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