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组作业为何会流于形式 要求模糊不无关系
在我们常见的小组作业里,存在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组合——其中一部分人承担着额外的义务,只是为了另一部分人的懒惰付账。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的一句话,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开公司。你们的友情未必经得起合作,合作是一件比友谊要求更高的事情。
通常,一份小组作业少则四五位,多则十来位同学合作完成。其中总会有人“蹭”着,不愿意付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碍于面子不肯说或是躲在背后生闷气,是多数被“蹭”者的解决办法,也有少数人会直接翻脸,最后演变为争吵,合作就此破裂。难道小组作业真的一无是处吗?
其实站在学校的立场,为什么会有“小组作业”这种作业形式是不难理解的:老师们想让同学们能够在大学里提前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懂得分工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出来的效果却事与愿违。有的同学只想“抱大腿”“刷绩点”,有的开始盘算如何攀附学霸,有的则在加入小组之后能混则混,不愿出力也不参与讨论,小组作业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走过场走形式。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没有增进团队意识,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和贪婪心理。而对于大家口中的“学霸”,则要承受多出一般人几倍的工作量和压力,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心存不甘,会心生埋怨,即使没有当面说出来,也会耿耿于怀,间接损害了学生间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果呢?
笔者认为,这与小组作业形式的流程过于简单,要求模糊不无关系。就当下来说,这种形式的作业最后优劣评定一般只看小组展示成果,而不注重研究过程,老师给分标准也是全组统一。
其实,与其用沉默、愤怒去抗拒,不如怀着积极的态度去改善和发展。首先,大学里的小组作业可以适当减少小组平均参与人数,如此一来不至于分配任务时如同一盘散沙,最后无法落实到每个同学身上。这样既能够明确个人分工,同时避免成员间互相推脱的现象。其次,不妨修改一下小组作业评分标准,根据每人所做工作的质与量来给分。比如小组内部可创建一个小组日志,将成员们在小组中的所作所为记录在册,谁提出了想法,谁策划了调研,谁撰写了报告,如同记事簿一样,各项事宜一目了然。最后,陟罚臧否,老师们可根据小组日志中的记录酌情为组员们打分,工作成果更优质者获得更高的分数,若全组人员都高效完成任务,可重新考虑统一分数,这样既鼓励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
总之,当下的大学小组作业弊端显露,但又不该被彻底否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其中的不足去完善,查缺补漏,使小组作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如此才是大学生对待问题应有的态度。(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尔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