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儿童受虐待案引关注 儿童权益保障需反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地时间15日晚,当纽约市警方拿到尸检报告时,24岁的华裔妈妈李琳终于承认自己将2岁的女儿溺毙在家中的浴缸里,等待她的将是二级谋杀罪、过失杀人罪、危害儿童罪等指控。事件一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在痛惜小女孩无辜生命逝去的同时,也陷入了对海外华人儿童保护的思考。

虐童案敲响儿童保护警钟

事件发生在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二层楼公寓中。当地时间13日晚上8时,华裔母亲李琳正在为2岁的小女孩洗澡,只因女孩刚刚尿裤子,盛怒之下的华裔母亲便把女孩的头按在水里以示惩戒,最终致其溺毙。据了解,女孩的父母为福建移民,母亲李琳为全职太太,父亲从事餐馆兼职工作,工作并不稳定,而这名2岁的小女孩也刚刚从中国回到父母身边。据报道,李琳本身也有一段悲惨的童年。虽然李琳童年的悲惨经历或许给她造成了心理阴影,然而李琳亲手杀死自己2岁女儿仍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无独有偶,同样在布鲁克林47街相隔不远处,一名39岁的华裔女童母亲邱慧在3月4日被警方逮捕,因为长期虐待9岁女儿而被指控9项罪名。

两次华裔虐童案件一经报道,华人社区哗然一片,纷纷通过媒体谴责这两个女子,认为她们心如蛇蝎,虎毒不食子,怎忍心连自己亲生女儿都不放过。然而事实上,家暴问题普遍存在。据美国卫生与福利部(HHS)2014年公布数据显示,美国因家庭暴力等原因被虐儿童中,约44%是白人,约21%是非裔,约23%是西语裔,亚裔和原住民仅占极小比例,华裔社区家暴问题绝非最典型。

据报道,在纽约市儿童福利和保护局工作超过28年的罗淑华表示,纽约市每年都会收到将近5万个儿童虐待相关的投诉,而华裔家庭的案件比例占总数的3%。罗淑华呼吁,华裔民众应当更多关注儿童福利保护法,避免过失杀人造成骨肉分离的家庭悲剧。

华裔家庭缘何悲剧上演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华裔父母的教育观念。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并非独立与平等的关系,而是处于支配与附属的地位。“父母常常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而非独立的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丽媛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当冲突出现时,华裔父母往往不会基于互相尊重的立场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而寻求更加粗暴的方式去迫使孩子顺从。”与此同时,在“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华裔父母更容易采用体罚等教育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海外“虎妈狼爸”教育成为一种育儿“时尚”,打骂教育成为父母望子成龙的捷径。当严苛的“度”掌握不好时,常常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用心良苦的父母也只能自尝恶果。

也有专家指出,“棍棒教育”的传统观念并不能完全解释华裔父母的家暴行为,家暴本质上是父母的情绪宣泄方式。由于隐蔽的家庭环境与孩子较弱的反抗能力,他们往往成为华裔父母最容易控制与攻击的对象。当压力无处宣泄时,孩子成为父母的情绪处理器。周丽媛分析说,家暴行为往往是“祖传”的,纵观儿童家暴事件,在长期耳濡目染下,家暴行为内化为孩子的部分人格。采用打骂教育的父母大多小时候也被如此“教育”过,比如案件中的华裔母亲李琳,从小受到继父母打骂的经历也让她使用了相同的教育方式。

除此以外,文化的差异、社会的融入与海外经济压力让华裔父母承受更多的精神负担,华裔家庭亲子关系更加脆弱。“海外生存压力比较大,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离异,发泄的途径跟国内不一样”,西班牙华人徐先生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很多动手打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容易将自己的怒火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同时,华人交友圈相对封闭,华裔虐童行为往往隐蔽而持久,只有当恶性事件曝光时才会引起华人社区的注意。

家暴来袭,华裔儿童权益何以保障

毋庸置疑,华裔父母与孩子都是家庭暴力行为的受害者。“父母不可能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即便有孩子死亡的情况,也可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西班牙华人徐先生解释到。华裔儿童权益的保障需要华人家庭与社区共同的努力。

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需要父母认识到自身人格的缺陷,“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完善的人格对待孩子。”周丽媛补充到,“教育父母是个长期的过程,一般父母不认为打孩子有问题,更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同时,她认为孩子建立起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至关重要,如果孩子从小就有足够的法律意识,也未尝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解决家暴问题,华人社区的帮助也尤为重要。澳大利亚华人心理咨询师陆玮称,家庭与生活的压力是移民现实存在的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如果发展到极端,容易引发刑事案件。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应该主动寻求社区和朋友的帮助。华人社区也可以举办一些法律普及活动、亲子座谈会等,来帮助海外的华人父母强化对自我行为的控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