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高考改革足迹 "定义"教育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即将过去的乙未羊年,惊喜一路相伴。有人这样形容:科研屡现大成果、电影频出大票房、教改也有大动作。“大”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生动的细节?“大”的背后,传递出多少值得铭记的信号?“大”的背后,还有多少待发掘的潜力和希望?

又是岁末。文化版推出年度特别观察,通过高考改革中的一张成绩单、一家企业的海外研发中心、一场令人惊讶赞叹的文物展览,重返2015年那些令人难忘的新闻现场,描画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瞭望新年的那些新气象。——编者

经济决定今天,教育决定未来。

回看已然成为历史的2015年,高考改革的足迹串起了一年的大事记,也指引着中国教育未来的方向。

在浙江,有这样一张成绩单:它很个性,不只记录考分,还为每位考生的答题情况提供诊断;它很立体,通过它能看出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相对水平;它也很有前瞻,对照这张成绩单,便可以决定是否要参加第二次选考。这样一张新鲜的成绩单,便是此次高考改革的缩影。

蝴蝶振翅,动人心弦。

更立体的考核

个性化成绩诊断报告、志愿服务计入课时、不再一考定终身……帮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两大省市之一,浙江省新高考首次学业水平考试高考选考成绩日前发布。除了成绩,全省24.9万名考生还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下载各科成绩诊断报告单。这张小小的成绩单上,新高考的“新气质”扑面而来。

“以往拿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数,现在,一张A4纸上写满了对考生考试表现的详细分析。”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二(10)班学生周妍觉得很新鲜。她选考的科目是物理、化学和历史,诊断报告单分为成绩信息和诊断信息两部分,内容从原先的“卷面成绩”拓展到现在的“试题得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考核目标达成”等4个方面。这样的个性化诊断报告,引导学生、教师、教育部门在关心分数之外,更关注学生对于知识、能力的掌握状况和发展变化,促使教育更科学。

新气象也在上海氤氲。

2月1日,2016年上海学业水平考试暨春季高考成绩发布。这一天,许多高三学生的朋友圈都被各种“求好运帖”刷屏。2015年,上海首次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报考人数激增。

由统一考试和学校自主测试组成的春考,其实是上海率先展开高考综合改革探索的一块试验田,削弱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对于一些总成绩不算出色、存在偏科现象但自有其才能、兴趣的学生来说,通过面试展现自己的动手制作、语言沟通甚至味觉、听觉等天赋,增加了进入心仪高校和专业的机会。

综合素质考核的分量被加大。2015年暑假,同济二附中学生小李格外忙碌。他和同学承担起了普陀区长寿街道组织的“一起‘暑’快乐”的社区小朋友接待任务,策划节目、购买道具材料、布置场地,忙前忙后。在上海,像小李这样参与志愿服务的中学生已累计超过32万人次。上海细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将高中生志愿服务计入课时,要求不少于60学时。截至2015年底,上海256所高中全部在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注册,高二学生中已有91%参加了志愿服务(公益劳动)。

高考改革“新气质”,不止于此。不再分文理分科,不再一考定终身,把选考的权力交还给学生……一个个新变化,共同构成2015年高考改革的年度记忆。更立体多元的考核思路,更尊重个性的改革态度,让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孩子将享受更高品质的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