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货好讲座可遇不可求谁让讲座变成大学生负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习惯上课点名的同时,甘肃某高校的贾萌和他的同学们还需要习惯讲座打卡。“学院办的讲座是必须要打卡签到的,学院发签到卡,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必须去满8次,不去的话会扣学分”。

近日,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博导师陈镜超在“学术中国”官方微信上发文称:辅导员的权力常常比导师权力还要大。导师的话可以不听,但辅导员的话绝对不能不听。在这篇《中国高校怪象种种》的文章中,陈镜超教授提及,他的学生曾以辅导员要求必须参加学术报告会为由,毅然旷掉研究生小组会。

讲座学分在实践学分中的比例很高

“大一刚进学校的时候,我对大学讲座还是很期待的,去听讲座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没有考虑学分。”山西某高校软件专业的张超把两年来听的讲座作了对比。“理工科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冒,但学院在我们大二的时候用学分来吸引我们参加思想政治讲座。”张超坦言,讲座学分在实践学分中的比例很高,一场讲座0.05或者0.03分,到学期末可算作实践学分,他一学期甚至可以凭借听讲座拿到1分的实践学分,而大学4年只需拿到2分的实践学分。签到、签退成为张超听每场讲座的习惯,对于不精彩的讲座他选择看其他书,下课铃声响签上名字,张超就拿到了这个学分。

同样遭遇强制听讲座的还有贵州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汪泽,对于强制参加的讲座,他认为其内容没有吸引力。“我们学校的讲座可全部折合成学分,所以从大一入学辅导员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听讲座,不然没有学分,有时候甚至会强制我们几个班的同学去听主题奇怪的讲座。”内容大打折扣的讲座让汪泽产生了抵触情绪,听讲座对他而言变成听够要求场次、按时签到签退、盖章拿到学分的“机械运动”。

除此之外,一些台上的“机械运动”让汪泽认为这样的讲座成为一种互相欺骗。“讲座如果请来校外嘉宾,学院或学校领导会露一下面而后离开。讲座时,主讲嘉宾对我们在会场上玩手机、看课外书、写作业等‘自由活动’不会制止,也无交流。我们和领导、主讲嘉宾‘各司其职’”。

记者采访中发现,讲座不仅在逐渐绑定学分,其质量与需求不匹配也是大学生普遍诟病的问题。

12下一页12下一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