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家长焦虑,“双减”才能真正落地
●不在关系孩子终身发展的自觉性培养上下功夫,却一味依赖培训机构提升成绩,这种做法是不是本末倒置呢?
□胡欣红
“双减”政策落地已有一段时间,舆论依然持续关注。
近日,来自7座城市的8位家长接受了澎湃新闻采访,讲述他们在这一大变革之下的心路历程、应对之策。几位家长纷纷表示“卷”得很累,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力度,真正做到“双减”,但对于是否真的能减负,则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应该说,这种矛盾心态道出了当下大多数家长的心声。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否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则是其中的一大关键因素。习惯了被裹挟着“奔跑”,突然被喊停,一时间确实会有些不适应。其实,校外培训究竟有多大作用,是一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
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刘红云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团队7年多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报告显示,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情况也是如此。
“学霸”可以不用补课,“学渣”总得加班加点吧?其实也不见得。简而言之,绝大多数智商正常的“学渣”之所以成绩不行,基本上是因为学习习惯和态度出了问题。不从根子上解决思想动力问题,想通过课外补习提升成绩,简直就是在缘木求鱼。
既然如此,为何在不少家长心目中,总觉得校外培训是有效果的呢?难道只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对于很多自觉性不够的孩子,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校外培训的方式进行强制性学习,效果总比不学习强。换言之,只要孩子的自觉性足够强,其实不需要进行校外培训。试想,如果那些孩子能真正静下心来自学,成绩的提升幅度难道会亚于接受课外培训?不在关系孩子终身发展的自觉性培养上下功夫,却一味依赖培训机构提升成绩,这种做法是不是本末倒置呢?
校外学科培训对孩子的学习提升作用是有限的,但其潜藏的负面作用却不容忽视。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校外拼命加班加点,会不会影响正常的上课状态?有校外培训“撑腰”,会不会让孩子对正常的课堂学习滋生轻视思想,导致课堂听课效率下降?一些培训机构热衷的“应试技巧”训练会不会助长学生投机取巧和浮躁的心态?
教育专家杨东平坦言,家长的需求过去若干年是被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不真实的成分,是家长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路径依赖”——习惯了节假日、寒暑假送孩子去参加学科培训。如果能以雷霆手段切实规范校外培训,让家长们断了念想,将注意力转向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方面,所谓的“培训刚需”恐怕也就不足为虑了。
当然,“双减”并非简单的“一减了之”,培训机构要及时调整定位,尽早进行升级转型,学校更要切实担负起教育主阵地的职能,做好“加法”,力争办好学,上好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冷静下来,全面理性地分析校外学科补习的得失问题。
“双减”之后,能否化解家长的焦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负担能否真正“减”下来。有人说,“双减”之后,“拼妈”时代正式到来。没有哪一位妈妈(或爸爸)能化身为学科辅导超人,代替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全科辅导。能否在家庭教育中致力于孩子自觉性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培养,才是真正的“拼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