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捆绑式招生”毁了大类招生
□胡欣红
“大类招生考试好,年年期末胜高考!大类招生好,看到大类赶快跑!”这是某问答网站上一则关于高校大类招生的匿名调侃。若是查询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也会看到一些过来人的“提醒”——小心,高校大类招生“有诈”。
对于“大类招生”,公众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就率先进行了相关探索,之后很多国内名校也纷纷效仿。
之所以大力推行大类招生,主要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内的很多高中生习惯于“被选择”,不少人既不清楚个人志趣,也不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知道如何填报高考志愿;二是国内高校长期按专业招生的模式,太侧重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类招生的出现,有效缓解了部分学生的选择焦虑,让他们有机会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对自身和专业有更清醒的认识之后再进行选择。与之相应,大类招生培养也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本科由专业教育转向通识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筑牢学生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知识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类招生不只是一场招生改革,还牵涉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深层次的问题。举例而言,在就业“压力山大”的情形下,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高校的“理想”化培养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高校着眼未来培养“通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固然很美,但学生最关心的是毕业后怎么找到好工作。
毫不夸张地说,大类招生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学校资源条件及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类招生需做好大类培养,这是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莫大考验。诚如专家所言,在做大类培养课程设计时,要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而构建课程体系,让每项核心知识、专业能力及素质要求都能具体落实到教学之中。绝不是随随便便搞一下“拼盘”就可以糊弄过去的。
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改革难,专业分流兼顾学生意愿与专业发展难,冷热专业差异弥合难……高校推行大类招生虽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但改革本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直面问题不断改进,“阵痛”总会得以化解。然而,一些高校因为新高考改革的“形势所迫”整出的“捆绑式招生”,却很可能毁了大类招生。
简而言之,“专业优先”的投档方式,削弱了名校光环对弱势专业的保护作用。于是乎,院系合作“抱团取暖”就成为某些高校保证生源质量的重要举措。有的高校甚至把一些不太相关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放在一起,明摆着就是给学生“挖坑”,所谓的“大类培养”,更是子虚乌有。“什么都要学一点,就像是在上高四”,这种“大杂烩”就会导致学生学得比高三还累,但啥都没学好,通才培养不成,专才又是半桶水晃荡,大二分专业之后,教师还得给学生“补课”。误人子弟,戕人慧命,也砸了自己的牌子,罪莫大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是大势所趋。大类招生没有错,但如何进行分类和优化课程设置等,却来不得半点含糊,更不能耍“小聪明”、动“歪脑筋”,需要下力气做好“绣花功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