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不凡的平凡人生
铿锵铁,温柔铜,电弧火花蓝映红,青春和热血,渲染充满希望的那一抹红。他们在妙至毫巅中,展现出中国工业的澎湃实力。
他们是从中国职校里走出的大国工匠、工匠良师,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靠劳动驱桨梦想之舟。
他们是中国制造的脊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祖国的繁荣。
或许平凡,或许低调,他们默默努力,他们始终如一,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即使微小,也发出耀眼的光……无名字的每一个英雄,无声的奉献我们会懂,又是一年五一劳动节,致敬!平凡中的不凡!
上海城市科技学校教师邵茹鹏:
精雕细琢刻人生
榫卯的接缝有多窄?邵茹鹏的回答是:0.2毫米。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不用一颗钉子,利用榫卯结构就能将家具牢固组装起来,就像是家具的“关节”。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堪称“天衣无缝”。
在瑞士巴塞尔举办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上,当“Rupeng Shao”的名字紧跟着金牌在大屏幕上出现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呐喊声,这也是我国在世赛舞台上获得的首个精细木工项目冠军。
精细木工项目规定参赛选手要在4天、22个小时内,利用现场提供的设备材料,完成杆件制作、榫卯连接、拼装、打磨和装配,最终完成作品。
木工活,难就难在“精细”上。在比赛中,选手需要用机械加手工的方式,将木料加工成规定的形状和尺寸,木料连接处全部要用榫卯连接,缝隙要控制在0.2毫米内才不会被扣分。同时选手们还要顶住失误、扣分、判罚等带来的各种压力,甚至一些国家的选手因为受不了压力而当场退赛。
往届比赛都会公布的完整图纸,被换成了概念化视图。这意味着,选手看到的只有标的的大致形状,具体的尺寸都没有标。但邵茹鹏凭着4年的长期训练、熟悉的比赛流程,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心态,顺利完成了作品,也顺利获得了精细木工项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队实现了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2002年,邵茹鹏出生于安徽。小时候的他便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一面——比起其他孩子,他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很强,常常拿着小玩具,把玩着入了迷。
“制作家具就像下棋一样,不能用单向思维去思考,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卯和榫的处理,都会影响到各个杆件之间缝隙和稳定性。”邵茹鹏进一步解释道,“为了追求精细,从最早的画线和切割开始,就必须做到分毫不差。”
邵茹鹏有一双如机器般精准的双手。开卯时,他左手握着凿子,紧贴胸前,凿口呈90度垂直于木头表面,右手拿着锤子,重心向前。伴着干脆利落的敲击声,凿口缓缓向下。在接近卯口底部时,他又改用身体的力量,让刀口走完最后的几毫米,而不伤及侧面和底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这句话来形容世赛训练,再贴切不过了。回忆过去4年的集训,邵茹鹏伸出满是伤口和老茧的双手。“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除了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基本都在训练。”尽管枯燥、孤独,但对木工的热爱,让他每一次训练都像是玩儿一样。他说:“在工作室里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不管训练有多累有多苦,对我来说都是享受。只要手里摸不到木头,心里就感觉空荡荡的。”
凭借恒心和毅力,邵茹鹏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我看到很多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我也期望能在这个舞台上走出自己的职业之路。”如今,他正带着下一批年轻人备战世赛,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理念和经验。“我也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能走出赛场,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绝活去创造更多好看实用的家具,让木工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毕业生郑云海:
“无声”巧手创造“非凡”人生
一朵“花”的生长时间是多久?作为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食品雕刻项目冠军,郑云海的答案是:3分钟。
在法国,洛林高原摩泽尔河和塞耶河的交汇口,有一座名叫梅斯的小城。2023年3月25日,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这里落下帷幕,这个中国的“00后”小伙子闪耀赛场。
一个滚圆的“心里美萝卜”,用力搓去外表泥土,手起刀落间,萝卜露出粉色的心。郑云海微侧头,紧盯着巴掌大的萝卜块,手上功夫不停下,小刀在萝卜身上旋转,刻出的花瓣和家门口的月季一样薄得透光。
短短3分钟的雕刻基本功,郑云海用了近6年时间来跨越。
2002年,郑云海出生在杭州西湖区双浦镇,6岁时因为意外,导致听力神经断裂,只能靠戴助听器才能正常交流。
“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花了1万多元给他买了助听器。”母亲施群英说,那时候的助听器很大,要套在耳朵外面,刚刚上小学的郑云海并不爱戴,“有小朋友会说,让他不好意思。”后来换成了嵌入式的,郑云海才习惯戴上助听器。
虽然常常陷入在无声的世界中,但郑云海很喜欢捣鼓,家里的机器玩具基本都被他拆过一遍。他对线条、对空间也有感觉。初三毕业,郑云海入读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中式烹饪专业。一次校园开放日,郑云海看到了用蔬菜雕刻的鸟、花,被深深吸引了,开始主攻食品雕刻方向。
他苦练基本功,雕刻一朵月季花,需要握刀的手法、下刀的深度和花瓣的层次感,更要不断尝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他回忆说:“切到手是常有的事,那段时间,手上总是贴着创可贴。”
凭着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扎实的基本功,郑云海逐渐成为领奖台上的常客。
为了参加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郑云海经历了长达半年的针对性备赛过程,除钻研雕刻、捏塑、翻糖、冷拼等技艺外,还特意学习了比赛的主题——2024年法国奥运会的相关知识,考察当地食材等,最终他以绝对优势战胜其他各国选手。
“生命力”是郑云海在谈及食品雕刻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食品雕刻上,郑云海也曾经历过挫折。“那会儿就是感觉做出来的东西都是没有那种‘生命力’,很呆板。”所幸郑云海在那段时间仍坚持练习,并四处拜访大师学艺,在某一刻突然冲破了瓶颈期。
经历那段时间,郑云海也明白自己要用想法与创意来“征服”他人,首先要赋予自己的作品“生命力”,而这份“生命力”的厚度,则取决于见识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这个“00后”小伙来说,金牌只是开始。从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毕业后,郑云海创办了食品造型工作室,准备扎根家乡,发展自己热爱的烹饪技艺事业。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制学院副院长宋福林:
从“良匠”到“良师”的华丽转身
从高考失意生到全国技术能手,需要多长的时间?宋福林的回答是:14年。
2002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宋福林被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在这之前,他是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
那是一个高职招生并不景气的年代,被化工专业录取的宋福林,因报到人数不够没能开班,不得不选择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4年7月,宋福林被选中加入学院竞赛集训队,备战湖南省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那段时间,除了上课、吃饭,他几乎都铆在车间里。
每天完成2套零件的加工组装,晚上看理论书籍到深夜,笔记写满了3个本子。到了最后备战阶段,他甚至把铺盖搬到车间,不分昼夜地刻苦训练,晚上偶尔灵光一现,想到解决方案,立马从床上爬起来动手验证。
多少个黑夜,多少个黎明,他都以校为家。“全国技术能手”的梦一直盘踞在他的脑子里,一定要“亲自感受顶级的技能盛宴”,他对自己说。
机会来了。经过层层选拔,2016年他获取了参加第七届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入场券,尽管在此前无数次没日没夜的实训中,他对机床电控柜里的800条电线导线、30多个各种电线接口、12500多个机床参数……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他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北京备赛时很多选手都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出去游览长城和故宫,而他为了查漏补缺,天天都去附近的公司听课,看有没有自己没有练到的地方。直到竞赛结束,他都没有到长城去当一次“好汉”。当然,他梦想成真,捧回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并收获“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