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怎么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据央视记者调查,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各大网络游戏平台先后推出多项严格的限制措施,但部分店铺在销售租赁游戏账号过程中并不会核实买家年龄,明知买家是未成年人也不会劝阻,甚至将“无防沉迷”作为卖点之一。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同学间往往会相互讨论寻找防沉迷系统的漏洞,从2007年防沉迷系统上线到现在,面对不断完善的系统,他们总能找到解决方法。

管控青少年网游势在必行

□李 平

近年来,从建立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到指导网络游戏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等,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动防沉迷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2007年防沉迷系统上线,十几年来,系统屡屡被钻空子,防沉迷总是防不胜防。

原因何在?随着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未成年人拥有手机的人数增加,网络游戏以其互动性、沉浸性、仿真性强等特点,对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此前,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当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面对网络游戏设计者设立的大量“成瘾点”,少年玩家们很容易沉迷其中,并想尽一切办法逃避防沉迷系统。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买卖等利用防沉迷的灰黑产生意链条应运而生,更加大了青少年网游防沉迷工作推进的难度。

最近,国家对游戏行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准打击。8月底,出台“史上最严游戏监管令”,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的游戏服务;9月8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对腾讯和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约谈,强调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交易服务……一系列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管好青少年网游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坚。

无论是网络游戏企业还是黑产卖家,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只有全力配合监管部门,真正把青少年网游防沉迷落到实处才是正途。

“防沉迷”是道社会性考题

□李 强

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防沉迷亟需社会形成合力。

在“双减”大背景下,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家长一旦缺位,对孩子放任不管,对孩子回家后的时间和活动不做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他们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就有可能增多。家长还要认识到孩子沉迷网络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份调查显示,“从小缺乏良好用网习惯”“家庭生活缺少亲情、陪伴、监管或家庭结构不完整”“日常生活乏味、缺少伙伴、学习压力大、沟通能力差”“成长中存在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这几类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可能性更大。作为家长,必须自觉扛起防沉迷的家庭责任,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和陪伴,找到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把孩子拉回到现实世界。

防沉迷新规的推行,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引导。学校要把防沉迷提上教学日程,切实给孩子们讲好这一课,比如“1小时新规”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沉迷的危害,放学后时间如何正确利用,等等。同时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热衷度。

此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游戏内容管理和游戏运营管理;执法部门要加大向未成年人销售、出租游戏账号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游戏运营主体要担起责任,堵住未成年人冒用身份的漏洞……各方面配合起来,多管齐下,建立一个立体、多元的治理机制,方能织密网络游戏防沉迷之网,答好“防沉迷”这道社会性考题。

让孩子们“有得玩”还能“玩得好”

□郑建钢

“双减”落地,“史上最严游戏监管令”出台,学生好不容易腾出时间,做什么不好呢?不料想居然会有那么多学生还是执迷于网络游戏,千方百计去寻找防沉迷系统的漏洞。此种现象既让人叹息,更让人深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当然要玩得开心,玩得有趣,玩得上档次。眼下,不少学校推出的校园文化活动花样繁多,令孩子们眼花缭乱、乐在其中。到了周末,不少家长带娃去农场体验生活,挖挖红薯、钓钓鱼虾、磨磨豆浆,吃的是农家土灶饭,感受的是野趣生活……有更丰富多彩、有足够吸引力的玩乐项目供孩子们选择,他们又何必非要耗在虚拟的网络游戏当中?

“双减”之后,学生的负担轻了,时间富裕了,这宝贵的时间决不能让网络游戏肆意蚕食。在基本满足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学校和家长要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踊跃参与积极向上、有益有趣的文娱活动上。社会需多方合力,增加活动场所,丰富各类运动设施,让孩子们不仅“有得玩”还能“玩得好”。如此,方能走好青少年网络防沉迷的“最后一公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