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乐风飘山峦间 一门六代出名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池沙洲 文/摄

在读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某人)见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暗忖此间必有贤士。”

诚然,本土本乡有德行、才能和声望的人——乡贤,对地域文化发展和提升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浙江松阳、遂昌地方的杨氏家族,六代名师辈出,绵延140多年,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一、创办新学:与中国现代教育同源

从丽水学院90后教师杨卡拉往上推五代,是这个家庭传奇的源头杨光淦。

清政府在签订《辛丑条约》后,1905年实行新政,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兴起了“停书院、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

杨光淦和兄弟杨光格是松阳县有名的廪生,在洞阳观经馆任教。

为响应光绪帝再次发起的改革,杨光淦以60岁高龄,创办松阳县第一所官立两等小学堂(后称毓秀学堂)和女子小学,并亲身执教两校的国文课。

杨光淦提出了“振兴教育,陶铸人才”的主张,并以此八字作为家训。

杨光淦76岁病逝时,瓯海道和松阳县分别授予“乡闾矜式”和“品端学粹”匾额。这是对杨光淦一生热心家乡教育、兴办新式学堂的褒奖和总结。

二、教育报国:矢志从教,回山区吃苦

杨建新教龄32年,是杨家这次参加全国首批教育世家评选的申报人。他说:“作为杨家教育世家的代表,我很骄傲,也很激动。祖辈的事迹和训诫,无不激励着我在教育的路上不断前行。”

起初,杨建新并不清楚家族的这些陈年旧事。他的父亲杨天汉退休之后,才在闲谈中一点一点地告诉他。

杨家第二代传人,杨光淦之子杨志齐,1911年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重视教育,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于是留学仅一年就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到父亲的学校任教。

杨志齐积极推广“五段教授法”,向传统教育方法挑战,并不辞辛劳劝学募捐,终于累倒在讲台上,逝世时年仅29岁。

第三代传人杨士堪不忘父志,1926年考入了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丽水学院前身),因家贫不得不辍学。师范肄业后,他在松阳县山区任教。抗战时期曾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又回乡从教。

杨士堪推崇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推广“小先生制”,全力研究和实践“复式教学”,并经常用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要求子女,勉励他们长大后“从教报国”。

三、贫不忘道:为家乡教育奉献一生

第四代杨天汉、杨穿燕等都是新中国培养的人民教师。

杨天汉一生坎坷,仅读过一年初中,全靠在家发奋自学。

1949年初,21岁的杨天汉在玉岩小学(松阳县玉岩镇实验学校前身)任教,并投身地下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成了第一代公办教师,历任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等,参加了《遂昌教育志》的编撰。

1970年,杨天汉在松阳县古市小学任教,同时要被下放到生产大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消息一传开,古市镇13个大队的农民都抢着要他,给他按社员的最高工分双倍计分。

从杨天汉这一代开始,杨氏家族的音乐基因开始激活。

杨天汉平时喜欢拉拉二胡,弹弹风琴,给学生排排节目。他并没有刻意地修习音乐,但他对音乐的痴迷感染了下一代。

四、一生实践:丽水第一位音乐教授

大儿子杨建伟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小学时代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下乡插队时常组织知青文艺演出。

1977年恢复高考,杨建伟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了浙江师范学校(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前身)音乐专业。

毕业后,杨建伟进入遂昌师范学校(丽水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前身)任教,先后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首届名师培养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2000年,杨建伟调到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后,积极参与组建丽水学院音乐系。后来他担任过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成为丽水第一位音乐教授。

杨建伟在地方音乐和畲族歌舞的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先后著有《圆你音乐梦》《巧学乐理知识》《学校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南戏寻踪》《松阳高腔音乐研究》《我的名字叫丽水》《军歌永不落》《乡韵畲歌》等著作。

其弟杨建新说:“我大哥属于无师自通,笛子、二胡、琵琶、手风琴、小号……什么乐器到他手里,都能被他奏出好听的音乐。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都会耐心地给我讲解。我涉足音乐,其实是受了大哥的影响。”

五、醉心音乐:喜欢自己学生的歌声

“可以说,遂昌县音乐教师几乎都是杨老师的学生,包括我。”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刘靓这么介绍杨建新。

高挑的身材,儒雅的气质,风趣的言谈,这是记者在课堂上见到的杨建新。还有两年他就退休了,却仍然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9月17日下午,杨建新给一个班的女生上视唱课《送别》。

职高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当杨建新说出“李叔同”这个名字并呈现肖像照片后,学生并没有反应。他并不着急,点击鼠标,让《送别》的旋律响起,学生这才纷纷表示听过。

随着识谱视唱,杨建新完成了文史渗透、乐理讲解、音乐欣赏,对不同版本的音乐风格进行了比较;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渐被点燃。

“你们猜猜我最喜欢哪个版本?”正当学生各执一词时,杨建新俏皮地夸奖:“我最喜欢你们这个版本,声音很干净。”

1986年,杨建新半工半读考取浙江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教于遂昌县第二中学。

当时杨建新感觉到,音乐课不被重视,一周也只有一节,学生学到的东西下节课就忘了。但他努力让音乐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他的音乐课成了学生的情感归宿。

从教第一年他便获得了“丽水地区优秀教案奖”;第二年又获得“丽水地区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之后又数次夺得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杨建新现任浙江省合唱协会理事、遂昌县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2014年,他参与创办遂昌县“龙谷”教师合唱团,任艺术总监与常任指挥。合唱团在丽水市数届合唱节中斩获金奖,他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指挥奖。

六、百年承袭:在传统与现代中求索

遂昌县有着兴教办学、重视音乐的传统,这与400多年前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不无关系。

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任遂昌知县5年,班春劝农,轻刑宽狱,与诸生传唱昆曲,创作了享誉世界的《牡丹亭》。

如今,“昆曲十番”成为遂昌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建伟、杨建新兄弟,以及杨建新之子杨卡拉,成为丽水市音乐教育界的“铁三角”,为传承和弘扬家乡音乐文化不遗余力。

杨卡拉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对家里的钢琴产生兴趣,五线谱都没学自己就会认了。父亲杨建新一直没当回事,也没想过一定要让儿子走音乐这条路。

高考前一年,父亲觉得儿子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有没有兴趣参加音乐艺考?”

当杨卡拉两眼放光拼命点头的时候,杨建新知道——这下杨家后继有人了。

当年,杨卡拉获得音乐类综合成绩浙江省第一名,但他没有向往北京、上海,而是考入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在校期间,他连年获得奖学金,并打入专业基本功比赛决赛。

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浙江音乐学院指挥专业研究生,并成为学院交响乐团、管乐团的助理指挥,且连年获得奖学金。

还是学生的杨卡拉,已经在浙江省指挥界小有名气。此时,杨建新回想给儿子取的名字——与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谐音,冥冥之中似有预见。

2020年9月,杨卡拉应聘进入丽水学院,教授合唱与指挥。

入职仅一年,他便带领学院的男声合唱团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并荣获金奖,同时个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这个年轻的大学教师亲率学生,赴松阳、遂昌、景宁等地采风,景宁的畲族婚嫁文化、遂昌的昆曲十番、松阳的地方戏曲松阳高腔等都成为师生的研究课题。

杨建新(左)与杨卡拉(右)父子,音乐基因一脉相承,连手势都如出一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