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运河文化 实现协同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京都小学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梳理新办学理念,以“上善若水,博学笃志”为校训,全面构建起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课程体系和育人目标体系,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样态和新手段。

一、重视家社资源,打造育人机制

为保障“若水德育”工作能够常态化开展,学校成立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校级家委会三级家委会,实现家校社三方有效沟通,推动各家庭参与到“水德”少年培育中来。

线上,结合家长热点需求,班主任进行科学育儿指导;线下,定期召开主题家长会,探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学校发挥引导作用,抓住家委会议、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第二课堂、假日小队活动等契机,向家庭、社会传达学校育人目标,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将看似高高在上的目标和理念落实落细。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位于大运河最北端,学校与之联合发起成立“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运河沿岸8所学校签署协议书,开展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学生实践、家长学校等多项活动,实现“沿岸学校手挽手,共育共筑运河梦”。

二、依托课程建设,打造校园文化

2015年开始,学校进一步提炼校园文化理念,成立课题小组,启动“水之德”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将“运河文化”资源打造成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京都学子在小学6年中学习与运河文化紧密相连的“四个礼”课程。一年级的入学礼,通过“亲子走运河”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京杭大运河,快速进入小学生角色;“六一”前后的入队礼在运河边举行,增强学生生长在运河边的自豪感,以及作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三年级时的成长礼在运河博物馆举行,培养积极宣传与保护运河的意识;六年级的毕业礼,回顾小学成长历程,将运河精神、运河文化发扬光大。

这些课程旨在从让学生了解、热爱、保护身边的运河开始,从小培养文明意识、感恩意识和生态意识。

水无声无息得以滋润万物,学校“若水德育”通过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

校园建筑装饰、雕塑景观强调结合“水文化”主题展示学生作品、学生风采等,走廊各处还有带“水京灵”标识的各类文明用语和安全提醒。

三、聚焦社会实践,开展跨省研学

学校制定《运河娃游运河研学方案》,让京都学子在校就读的6年中,能一路沿着运河北上,走出杭州,走入浙北各城市,走向江苏、山东,直到运河最北端的北京。

学生参加运河研学活动,不仅能沿途欣赏运河美景,了解大运河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还可以走进“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成员校,进行运河文化交流和相关课程体验。

这套研学方案也适用于联盟内的兄弟学校。

学校与杭州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形成共建关系,校大队辅导员即运河博物馆德育副馆长,并与博物馆进行长期合作,共同制定和开展各项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

以此为例,学校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德育工作,与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中心、“绿色浙江”公益组织等也形成积极合作关系。

学校与共建合作单位开展的保护运河主题实践活动有:“寻访身边的美丽河流”假日小队活动、运河“五水共治”、“小小河长”来体验、“喜迎G20,童心护运河”、“我与运河共成长”十岁成长礼、“花样韶华,运河印记”毕业礼、“治水剿劣我助力”等。

在参与保护运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实践能力,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校800多名学生被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中心授予“小小河长”荣誉称号。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通知》,强调“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学校先行先试,给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每周至少走一次运河。

2020年10月,在“古运河,新活力,齐运动,迎亚运”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召开之际,京都小学向“大运河沿岸城市学校教育联盟”成员校发出倡议:运河娃携起手来,用小脚丫丈量古运河,以小程序线上计步形式,点亮每个城市所在的运河图,走出健康,助力亚运。活动得到联盟内运河沿岸6省2市11所中小学幼儿园响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