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失配”现象引人忧
□王红峰
空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喜好猎奇的网络媒体不断曝出一些名校大学生迥异于人们期待的个性化选择——985、211毕业生积极应聘河南中烟下辖7家卷烟厂车间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上海一家政公司披露该公司约有20%的家政服务人员毕业于世界名校或取得本科以上学历,主要从事家庭教师或管家工作……
上述种种,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问题。教育失配,主要反映个人实际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也被称为过度教育或教育错配。反映在就业现实中就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岗位,不得不接受教育水平需求较低的职业岗位。比如,匹配职业教育的工种,却充斥着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很多技术工人被一种单向度的学历指标筛出了工厂流水线,这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超常规发展,我国正在出现教育失配现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17)显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约有35%的劳动者发生了教育失配,就是过度消费教育,亟待综合施策予以解决。
首先,高校应在加强实习保就业上下功夫。教育质量低下可能是过度教育的罪魁祸首。美国学者西歇尔曼认为,过度教育是为了弥补在劳动力市场中较少的工作经历。个体面临诸如能力、岗位培训和工作经验等其他人力资本欠缺时,将不得不选择过度教育作为一种替代方案,或者说选择过度教育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和岗位培训的机会,为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此,要从教育制度的层面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来弥补工作经验上的不足。学校还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指导与咨询服务,以消除学生与就业市场的就业信息不对称,让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教育适度的工作。
同时,政府要加强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强化宏观调控,确保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建设相适应,积极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引导教育科学发展,深入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规范行为,加强监管。合理投资高等教育,防止盲目性,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特别对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其实,过度教育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研究发现,过度教育导致的工作不满意和紧张的确会造成企业的生产力下降,过度教育每增加一年,企业的产出会减少8.35%。有鉴于此,企业也要建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吸收各层次人才,最大限度地减缓过度教育的“挤兑效应”。比如针对大量面向工人的岗位,企业不要刻意拔高到“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