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随写 快乐科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益萍

“你喜欢写论文吗?”每一次当我向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回答几乎都是一致的:摇头。甚至有教师说,宁愿多上几节课,都不要写论文。似乎教育科研离我们小学一线教师很远。到底是我们做不了科研,还是小学教师做科研没必要?我想回答都是否定的。

科研,其实是教师幸福工作的需要。总能听到教师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十遍了,怎么学生还是不会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这并非加班加点可以解决的。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例,多数教师给出的策略就是多练。可是多练真的有效吗?回答是否定的。教师应当对教材、学生进行研究,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

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做什么?怎么做?很多教师为此绞尽脑汁。以我校教师科研活动为例,笔者想到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论文选题无处不在。光从教学准备中的研读教材、了解学生、计划备课三个环节就能衍生出诸多选题。比如,探究教材编排,多种教材进行对比;探索学生起点;如何安排教学计划、提高备课效率、设计学案等。再如,教学实施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习惯,作业实施时的练习设计、教师批改、学生订正,教学评价中的评价方式、评语书写,教研活动的开展和参与,课程的拓展和整合等。班主任科研的素材就更丰富了,《巧借新闻育人》《给小A的特殊方子》《和90后班主任的“公主病”过招》……从这些论文的标题可以看出,工作中的小事都能作为研究的对象。

教师每天都在上课,课堂教学就是丰富的科研材料。每一节课,都能展开一番研究。我校两位教师曾在区数学拓展性与整合性课程研讨会上执教项目式研究的两节展示课《小区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公开课结束后,学校将两节课的内容整理成课例,并在数学组内进行分享,鼓励教师开展类似的课例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积累,数学组一起整合出了一个有趣的课题“好玩的数学作业”,后期在原有基础上增减完善,成功申报为杭州市精品课程。因此,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在学校做的每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教科研的主角。

选题有了,该怎么研究呢?我们可以将研究内容和日常教学进行整合。例如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可以替代常规的预习作业进行,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展可以结合学期的知识点及数学广角,教材的整合研究可以借助学期初的备课时机进行等。

论文是做出来的,科研与教学不能是“两张皮”。教学目标的细化与实施,应该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中一一落实;策略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如语文开发小古文的阅读,数学开发实践活动等。每个主题一定要真正地做一段时间,在实践基础上积累素材,整理经验,这样才会有实际的研究体验。学会随时记录研究过程,定期反思研究得失,一篇论文便能写成。只要是经过实践的研究,成果一定都是丰富的,最后还能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教师层面准备好了,学校层面再助推一把力,就能更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研究能力。

作为科研管理者要让教师体会到科研就在身边,科研无处不在的感觉。每学期,我校教科室都会抛出一些热点研究主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从教师中征集而来,有的来自平时的听课和工作,有的则是上级科研部门发布的……总之,都是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主题后,教科室会邀请专家和教师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共同探讨主题的可行性、创新处等,并搭建出研究的框架,方便教师更高效精准地开展科研活动。

科研部门还根据教师的具体需求,开设了科研微信公众号,在每月月底推出一期文章。通过主持人、小编“夏小研”与论文作者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还原优秀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你是如何想到写这样一个主题的?”“写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课题(论文)的创新点有哪些?”……一个个问题让教师们了解到一篇论文是如何写就的。科研微信文章目前已推送了11期,主题包括德育、教学、课改、小班化、区市教育科研课题、课题成果等。可以说,科研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学校教科研的品牌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助力。自从2020年学校成立科研部门后,我校教师教科研参与率提升至80%。

发现教育中的小问题,既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去刨根问底,也经常停下来问一句“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科研与育人并行,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更成功、有效,实现“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快乐”。

(作者系杭州市夏衍小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