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缆绳、捡海螺、跃“海礁”、滚蟹笼…… 嵊泗县菜园三小大课间传承渔俗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实习记者 谭晓洋 记者 朱诗琪

“快!再快点!”“收绳了!收绳!”

伴随着激烈的呐喊声,嵊泗县菜园镇第三小学五年级学生沈琢淳扛着一根5米多长的缆绳,从操场的另一头跑回队伍中。缆绳分量不轻,但沈琢淳却拉得起劲。“拉缆绳很有趣,就像是纤夫在拉回一艘艘要上岸的船。每个班都在偷偷较劲!”沈琢淳说。

操场的另一边,二年级的学生们正在进行捡海螺的游戏。虽然不是比赛,但每个班的学生都拼尽了全力,快速跑向操场中间,将海螺捡起再一一放下。

每个教学日上午9点,这样的热闹场景都会在菜园三小的操场上演。除了拉缆绳、捡海螺,学生们还会在草坪上跳渔歌集体舞、跃“海礁”,在跑道上滚蟹笼……这些正是菜园三小今年开设的“海岛渔俗”特色大课间活动。

“旧酒”变“新酒”:创新有底蕴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渔民,像集体舞中的撒网、捕鱼、摇橹等这些动作我以前在他们那儿都见过。”五(2)班学生胡涵嘉是班级大课间活动的领队,新编排的大课间集体舞让从小对渔俗文化耳濡目染的她十分感兴趣。

自2020学年开始,菜园三小重新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经过半年多的尝试与调整,2021年3月,“唱支渔歌给党听”特色大课间活动方案出炉并开始实施。学校充分发挥地处离岛的优势,将大课间活动分为“踏浪而来”花式跑操、“朝阳而舞”自编排舞、“牧海而渔”体育渔俗游戏三大板块。

“重新设计大课间活动时,课程组成员专门请教了身边的渔民朋友和家中长辈,比如撒网、拔网、织网、晒网等动作的区别与用途。”作为大课间活动设计总负责人,张雪娜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不仅是学生们不了解渔民生活,许多生活在城镇的教师也对渔民生活知之甚少。想要从丰富的渔俗文化中摘选合适的部分,改编成科学的体育动作和渔俗游戏并不容易,只有向渔民们请教过,真正了解了海洋劳作的细节,才能从中筛选出清晰、形象的动作进行改编。

与此同时,大课间所用的锻炼器材也都选购于当地渔具店,以最常见的劳作工具为主,如蟹笼、缆绳、小桶等。若是海螺一类的道具,则由教师发动学生们一起收集。这些真实又熟悉的道具搭配上教师们的讲解,激发起许多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菜园三小的教师们计划让学生自己制作渔俗游戏器材,例如用学生制作的手工贝壳画“礁”替换目前跳跳礁游戏中的软垫。

作为嵊泗渔歌非遗传承学校,菜园三小的教师们还将当地渔歌文化与排舞有机结合,自编排舞“朝阳而舞”的背景乐《美丽嵊泗》,并在“牧海而渔”体育渔俗游戏的配乐中融入了传统嵊泗渔歌的旋律。渔歌号子明快激昂、节奏多变,原本多用来配合海上的劳动生产,如今用来搭档体育活动也毫不违和。随着高亢的号子在操场上此起彼伏地响起,学生们开始模仿摇橹、拔网、拉绳等动作。

“我外公会唱渔歌号子。大课间的配乐换成渔歌后,每天听上几遍,我现在也能理解号子的内容了。”渔歌号子大多是嵊泗方言,刚开始还听不懂的胡涵嘉如今已经熟悉号子所唱的内容,也逐渐理解嵊泗的渔俗文化及渔民劳作的辛勤。

痛苦变快乐:不做运动“苦行僧”

“刚开始跑操的两星期,我都落在队伍后面。但慢慢地,我也能跟上队伍了。”翁睿泽曾经是个“小胖子”,整整9分钟不间断的跑操曾让他感觉十分吃力。但经过一学期的“海岛渔俗”特色大课间活动后,他不仅不再因为掉队而被同学催促,同时还瘦了3.5公斤。

“坚持跑完不容易,现在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耐力和精神变好了。”张雪娜说,目前学校的体测合格率已经超过98%,优秀率在60%以上,“不过,要想孩子们坚持锻炼,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是需要一些策略与方法。只有将游戏和运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才能让孩子们对锻炼持续感兴趣”。

在渔俗游戏环节,不同的游戏对应着不同的体育技能,让单调的练习变为欢乐的游戏。如,拉缆绳的本质其实是负重跑;滚蟹笼是一种协调性练习;捡海螺实则是往返接力;跳跳礁则锻炼学生的跳跃能力。各种游戏每周会在不同年级间轮换开展。最近,教师们又设计了一批新的渔俗游戏,准备给学生们“换换口味”。“以前的大课间比较枯燥,我们很喜欢现在的大课间!”胡涵嘉说。

“更重要的是,游戏器材的选用一定要合适且安全。”张雪娜介绍,一方面,器材要适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态;另一方面,要注意安全性。例如,滚蟹笼游戏中选用了最新型的蟹笼,因为重量轻,且不带挂钩,学生使用时更安全。

随着季节与学年的变化,菜园三小的大课间内容也会变化。如夏季高温,跑操时间会缩短,以渔歌操和游戏为主;体测学期,专项体能训练会加入到大课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