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孩子反而不适应的背后
有媒体报道,“双减”后,有孩子出现了“不适应症”——无所事事。杭州一位小学校长前两天留意到一篇学生日记,引发了她的思考。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我的脑中,休息的确是做休息娱乐的事,但我却怎么都想不出自己爱好做的事。画画吧,自己都觉得没眼看;唱歌吧,又想不出什么想唱的歌……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贪玩的年龄为何玩不出名堂
□郑建钢
“双减”反而让孩子出现了“不适应症”,本该贪玩的年龄却玩不出名堂,玩不出花样。孩子无所适从的背后,究竟存在多少深层次的原因?
“双减”之下,课业负担大大减轻,休息娱乐时间增加,但是,升学、分数、排名依然与学生的命运紧密相连。即使有了更多的时间,学生由来已久的压抑感、疲劳感依然不减,家长的焦虑感并没有消减多少。面对有形无形的压力,原本抗压能力就比较弱的未成年人,想要做到心无旁骛、毫无顾忌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玩耍娱乐,很难。
还有,像游戏、手工、舞蹈、球类、跳长绳、大合唱等娱乐活动,需要发扬团队精神,搞好团队协作,同学们一起玩,一起嗨。无论输赢,大家都能从中体会团队活动浓郁的趣味和热烈的氛围。如果家长老把孩子带在身边,看得太紧,或者过于关注文化课成绩,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孩子就无法体验集体活动的趣味性,难免会出现画也画不好、歌又唱不出的尴尬场景。
所谓课业负担重,严格来说,其实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负担格外繁重,教师卖力地教,家长不断地施加压力,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而音乐、美术、体育等让位于文化课,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久而久之,磨灭了学生参与文娱、体育活动的兴趣,抑制了学生活动能力的提高。
如何更好地落实“双减”?有教育学者提出,必须啃下两块“硬骨头”:一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二是取消教育等级化。只有改革单一的评价体系、成才体系,才能真正给学生减负,消除家长焦虑,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只有孩子们放开了玩,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把时间还给孩子远远不够
□夏熊飞
“双减”实施后,孩子们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中解放了出来,时间一下子变得充足。可把时间还给孩子,就意味着他们能充分利用好时间吗?从事实来看,答案不容乐观。如果多出来的时间孩子们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甚至因为“无所事事”而变得迷茫,那显然不符合“双减”的初衷。
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应试”指挥棒主导下,孩子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被安排”,在家听凭家长安排,在学校又基本都是“听话的孩子”。在时间被学习、课外培训占得满满当当的前提下,孩子们也的确只需要听安排即可,因为没有太多时间留给他们自己支配。
“双减”后多出的大量时间,既是对孩子们的挑战,也是对学校、家长的巨大挑战。这样的挑战如不能得到有效应对,时间就可能会被电视、手机、网游等占据,最终学业负担是得到了减少,可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成长质量、身心健康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双减”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因而,在把时间还给孩子的同时,更应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们知晓如何更好地合理利用这些时间,让自己的童年更加快乐且有意义。既要让孩子从“被安排”中解放出来,更要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安排课后时间等。这有赖于家长的充分放权,让孩子在自主安排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在自主学习、创新思考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教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
要培养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李 平
“双减”之下,一些家长和教师吃惊地发现:就算没有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就算休息天不再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就算孩子拥有了大把的时间,他们却变得不会玩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会这样?其实在《邻居小孩》这首歌里,早已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爸妈 I'm loving you,不知从何画起,那灰白色的天气,你剪断了我的翅膀,还怪我不会飞翔……”而斩获64项大奖的西班牙育儿动画短片Alike,也道尽了其中的缘由,值得人们深思。在动画片里,儿子本是向往自由的小鹰,喜欢天马行空,喜欢在作业纸上画画,但这些并不被父亲及教师喜欢。儿子对路边拉着小提琴的追梦人充满好奇,却被父亲一次次无情拉走,送往毫无个性的“工厂学校”。渐渐地,儿子开始麻木,失去往日的色彩。
Alike这部短片里的儿子是幸运的,因为父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做出改变,最终唤醒了孩子,也点亮了自己。现实当中呢,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做学霸、考高分、上名校,一些学校同样是学霸的“天堂”。家长总把“只要你学习好,什么都不用管”挂在嘴上,学校里总会有考试之后的排名让人忧心忡忡。如此一来,学生每天埋头于书本、考试,即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也难言轻松,就像有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头上,让他们不敢玩也玩不好。
无数的事实证明,如果孩子成为一个只知道读书的空心人,就会渐渐丧失感知幸福的能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即便最后上了名校,也会失去前行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好在“双减”已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此前疲于奔命的节奏按下了“停止键”。家长要做的,就是放轻松、不焦虑,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人”。而学校除了关注成绩,更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点燃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