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教育打上社区“Logo”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幢教学楼,100米跑道的操场,绕着校园走上一圈不超过5分钟,杭州市和睦小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袖珍”学校。而它所处的和睦新村社区属于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托育中心、一体化康复中心、阳光老人家街区等一应俱全。目前,社区正在进行以“未来社区”为目标的进一步升级改造。背靠这样的“大道场”,“小螺蛳壳”学校的劳动教育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 张纯纯

杭州市和睦小学学生刘雨欣已经在和睦新村里生活了6年。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每天早晨她都会路过和睦公园,放学后有时间也会和小伙伴在和睦公园里玩耍。在成为和睦公园的“推广大使”之前,刘雨欣一直以为和睦公园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然而,在准备过程中,“和睦公园占地多少平方”“绿化面积有多少”“何时建成”等一系列问题却轻而易举地难倒了她。

“学生们走进社区,其实就是走进真实生活。”校长沈国芬介绍,自2020年开始,学校的“社区劳动嘟嘟城”课程就以整个社区作为劳动教育基地,学生们既像大人一样尝试社区里的各项工作,也为小区的改造出谋划策。

经过一周的准备,刘雨欣以“推广大使”的身份,自信地站在了和睦公园里,向社区居民们介绍自己眼中的和睦之美。

一周不上课——

学生视角下的社区劳动

刘雨欣的宣传任务来源于一张名为“和睦社区大探秘”的调查问卷。在这张问卷里,五、六年级的学生既要寻找社区的变化、发现社区的问题,还要设计一个适合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社区劳动项目。

“每学期的社区劳动实践周开始前,我们都会在低中高3个学段下发根据他们能力进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之后由师生一起挑选出最普遍、最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制定活动方案。”课程处主任王亚芬提到,最初的实践周活动是自上而下开展的,教师替学生想好项目,学生只需要去执行,但实践下来发现,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现在所有学生都需要走进社区里,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

五年级学生填写的问卷高频词是“和睦书阁”——社区重点打造的教育场景之一,目前已基本成型,内部设施还需完善——他们决定在这里找到“问题”。

“我发现如果有一个残疾人来到了和睦书阁,他就没有办法上到二楼了,这里并没有设计电梯。”

“楼上有3个空房间,可以想一想能用来做什么?”

……

501班李皓轩所在团队设计的书阁模型最终被全校师生票选为两个最佳模型之一。“我们的优势是增设了一个亲子互动区。”李皓轩说,团队在设计模型前,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杭州很多大型的图书馆,也上网查找了资料,借鉴了其中的优秀设计,“希望小区里的小伙伴们和爸爸妈妈能在我们设计的书阁里一起阅读,收获快乐”。

实践周的最后一天,李皓轩团队的4名成员一起在书阁门口面向居民介绍他们对书阁的设想。成员李可还记得那天的兴奋和紧张:“他们都很认真地在听我们介绍,很多人还拿出手机来给模型拍照。”社区的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会将学生合理的建议反馈给第三方设计师,看看能否实现。“如果学生们的设想最后被采纳的话,不管是他们今后进入和睦书阁阅读还是只是路过,都一定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获得感。”副校长盛华君认为,这正是学校深入推进自信教育的关键一步。

对于团队设计被采纳的可能性,李可更是显得自信“爆棚”,她说:“采用了我们会很开心,不采用也没关系。他们有他们的想法,我们有我们的想法,我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项目化学习——

真实生活里的自信教育

在王亚芬看来,学生们的自信来源除了成果被肯定,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挥洒自如,“在确定好本年级任务后,我们会进行分组。例如本学期三年级的任务是为社区代言,那么就细分为写讲解词、制作明信片和吉祥物、小小讲解员等小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申报小组,实行‘走班’,这样团队的工作效率也能更上一层楼”。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代言,三年级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共同任务便是画好一张社区全景图。302班的周晗蕾当时还没有学过方位知识,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本来是我们三年级下册需要学习的内容,但老师带着我们逛社区,一点点讲解,现在我已经提前掌握了。”她说。周晗蕾也因此收获一份小“自信”,“现在小区里有人问路,我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告诉他了!”

四年级学生的“自信”则经历了一番大考验——他们要在和睦剧场里为社区居民们献上一台国庆“大戏”。“虽然一个星期不用上课,但我们比平时上课可要忙多了。”担任主持人的401班丁子谦说,从门票、海报制作到节目编排,从前期邀请到现场调度,每个任务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自己搞定的。

当天演出还未开始,很多居民已经等在剧场门口。后来因为剧场位置有限,不少人甚至是坐在过道里看完了整场演出。或许因为感受到了居民们的真诚,丁子谦表示这一次的主持他一点也不紧张,发挥超常。

“‘双减’之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少了,那么像这样的个人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培养就得增加。”盛华君认为,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的劳动实践正契合“双减”提出的轻负高质要求, “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一减一加’,无论是项目化学习还是综合实践,我们都希望这份美好的经历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宝贵经验,成为他们自信成长的助力”。

跨学科教研——

教师智慧的高阶挑战

对于学生口中的“忙”,国庆“大戏”的“总导演”高翔深有感触。身为四年级的年级组长,从前期方案设计、师生组织到节目质量的把关、现场音效,高翔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到心中有底。演出的前一天,高翔办公室的灯亮到了凌晨两点。“这样的实践周其实给教师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特别是观念的突破。”在高翔看来,项目化学习并不等于学科上简单的“1+1+1……”,它要求所有教师打破学科局限性,做到真正融合。

“教师如果想要引领学生做好一个社区劳动项目,自己必须对活动本身有一个高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党支部书记陈如月提到,因此每一位新教师来到和睦小学,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熟悉社区。

作为五年级项目组指导教师,数学教师黄丽萍坦言,每次指导时,心里比平时上课紧张多了,“说实话,数学课我已经上了20多年,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心里是有数的。但在实践活动中很多问题的预设和解决是需要煞费苦心的”。在带领五年级学生勘测和睦书阁现场时,学生提出的“阅读规则要中英文双语出示,还要美化设计”“阅览布局和路线要考虑成人、小孩、残疾人因素”等问题让黄丽萍无法全面解答,“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需要其他学科的教师加入进来一起解决,比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规则,英语老师帮助学生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美化等”。

“所以实践周看似只持续一周,但是前期策划往往从上个学期末就已开始,各科教师也会利用寒暑假给自己‘补补课’。”陈如月说,之后学校也会调动更多的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在跨学科教研的基础上,做好跨界教研。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劳动实践活动办多了,不仅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就连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如今,走在和睦新村社区里,常常能看到和睦小学师生的身影:参与小区的绿化种植、在托育中心带领小朋友做游戏、为康养中心的老人们表演节目……“‘双减’之下,我们将让更多的社区劳动项目进入拓展课程范畴,让我们的学生跟随着社区一起成长。”沈国芬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