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前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鲍高峰

高职教育生源目前主要由90后、00后构成,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主要由80后、90后构成。据问卷调研,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着初次就业适应差、跳槽率高、技能水平弱等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较多,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等方面的短板比较突出,深化就业前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要切实提升就业指导课实效。目前学校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前体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存在着形式主义、走过场问题,或者载体陈旧、形式单一,或者师资较弱、内容教条,甚至存在着虚假实训、虚假实习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一是要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课程。此类课程,要从规划篇、基础篇、发展篇、就业创业篇等环节,聘请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合作呈现教学体验,教育场景要分专业、分阶段进行仿真全真推演,真正让学生循序渐进习得真实的就业内容,从而减持心理和体能等各方面的不适应性。二是要深化高职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改革。对校内实训课程内容设置、载体创新、过程落实、场景仿真等,要分专业、分行业、分岗位进行重构,全流程落实落细课程要求,强调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统一,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心理素质;要全面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专业教学、就业实训、创业引导等功能的综合共享。三是要强化优化实习环节管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分3年6学期按“周月季”时间单位重构实习计划,按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实习课程学习;可委派学校导师跟进实习,力争全程陪伴,真正做到实习课堂化。

要切实提升产教融合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办学平台,创新“教学做导”一体化育人模式。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动态对接机制。根据社会调查需求和发展趋势,在校企共商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素养标准,实现专业精准对接产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职业观渗透,改变此前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等课程与职业观、就业观、创业意识“两张皮”的现象,形成无处不在的就业观养成场域。加强课程载体、形式、路径、实现方式的创新,切实提高课程对职业观建构的有效性。二是优化岗位需求和课程开发对接机制。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制定人才规格与标准,加大校企共建课程力度,联合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形成契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强化任务驱动项目板块,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大力推动专业群建设,以重点专业带动相关专业发展,为学生拓宽适应面提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三是大力推行“1+X”教育模式改革。为拓展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面,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尝试专业群与产业群、专业与具体工种、教学标准和职业证书“三层对接”,推动课程融通,加大多元技能训育,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取证考试力度。要以实用性急需性为原则,根据一线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动态调整职业资格证书遴选机制。

要切实提升师资队伍育人技能。目前高职教师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技能不足,是掣制高职教育技术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短板之一。因此,全面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紧要。一是引育并举全面优化师资结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说明企业行业经历已经成为高职教师的前置条件。今后既要严把新教师入职关,又要加大从企业行业引进专业人才,“两条腿走路”优化高职师资队伍结构。二是加速现有教师培训转型。对现有企业经历匮缺的教师,要通过多种路径方式倒逼转型;对已有“双师型”教师要加强内涵赋能,通过专业职称、职业证书、科研服务、指导学生获奖、企业挂职等多方面考核,倒逼其提升发展。三是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兼职师资来自企业在职业务骨干,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行业发展动态,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强,对实训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项目建设,作用不可或缺。要创新路径方式、加大激励力度、重构运行机制,吸引一批能工巧匠加盟高职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与专业教师形成互帮互促的格局,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作者系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