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生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临安区於潜中学 黄思奇

2012年,浙江省在全省高中全面施行课改方案,并将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的评价体系。校本课程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与实施。2015年,各方开始仔细权衡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的价值。从杭州市临安区於潜中学的数据来看,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面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却进入相对滞后的局面。基于这样的困惑,笔者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

一、现状:三方满意度偏离预期

2016年,笔者通过一些量表的反馈数据,试图探究学生、授课教师和课程管理者对校本选修课程实践的满意度。此次探究采用评价量表的方法设计问卷,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测评对象为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部分学生、全体教师及课程组织管理者。整体情况如下。

学生对选修课程呈现低自主选择模式,选修课程目的性不强。从具体反馈来看,主要原因是选修课程内容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无计划性。

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进度较不满意。教师缺少对课程的有效控制,并且对项目制教学应用还有一定的排斥。

课程管理者对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够满意,对选修课程的知识拓展模块较为认可,并针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提出建议。

教师的指导能力是三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在选修课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对总体完整度高的选修课程更感兴趣。选修课程的总体评价与授课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呈正相关。

针对偏离预期的情况,笔者从调查中获得以下几点思考: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的课程指导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校本课程的课时需要得到保障。经过3年多的实践,学校对校本课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定位。

二、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开发方式

1.立足多方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为结合学生具体需求,构建校本课程框架,学校提出绿筠、博爱、七彩课程体系,把单一的课程开发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的课程体系当中,使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需求有机统一。课程优化指导框架如下。

(1)利用网络学习增加教师知识储备

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教师的自我学习。而网络学习是教师增加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网络上开放并共享他们的课程,这使得网络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2)整理素材,设计教学案例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开始设计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挑选设计不同难度的案例。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案例实施的环境和入门的难易程度综合判断案例设计是否满足教学需要。

(3)回归整合,团队合作精细化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完成基本的入门训练之后,课程建设应该更具深度和个性化。所以教师需要利用教研团队展开合作,对部分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改进。

经过以上3个阶段后,学校快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框架。人文、科技、体艺等课程也有了各自着力点。开发的课程质量有了实质性突破。课程实施有了更大的保障。

2.深耕社团课程,构建多元发展平台

在课程实施的各项反馈中笔者了解到,校本课程实施的满意度和成效与社团活动有明显的关联性。学校应鼓励社团指导教师针对社团活动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拓展与实践。下面是三个社团的实际操作。

(1)彰显科技特色的绿筠创客科技社团

绿筠创客科技社团每年组织2~3次科技创新专题比赛。比赛可以快速提升师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鼓励学生去做创意输出。同时教师可以在比赛中一边以赛促学,一边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保证项目的完整度。

(2)融合地方特色的美术《耕织图》主题社团

美术社团在常规课程外,采用课外研学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耕织图》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社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耕织图文化园,让学生了解中草药於术的种植,近距离观察耕作的农具,进一步增加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在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中,学生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3)积极打造传媒特色的音乐社团

音乐社团以音乐表演和艺术交流为形式,以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鉴赏力、传承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为宗旨,以探索音乐艺术真谛为终极目标,努力使学生们了解音乐、热爱音乐进而热爱生活。社团内有合唱团、表演社、器乐社和街舞社4大分支。音乐社团中也有很多传媒专业的学生。这也是社团活动与学生生涯规划相结合的一个案例。

3.营造生命教育特色,拓宽教育输出途径

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以生命健康教育馆为学习场所,目前已在市区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课程充分利用场馆内的安全体验项目,通过视听和体验设备增强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在多种危险场景下的逃生技能,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课程从教育体验入手,集生命教育、文化传播、安全体验、救护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理念,最终提高生存能力。

三、校本课程建设成果

回顾近几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校在寻求学生多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校本课程的资源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教学成果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

1.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实践成果能够有发挥的空间。例如元旦晚会可以展现出学生的各项专长。在科技作品展、跳蚤市场等活动场景,学生同样可以将校本课程落实到生活应用中。

2.注重日常教学积累与课程实践成果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有很多学生在各级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篇基于课程研究的论文获得省市区级荣誉。截至目前,校本课程体系中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区级精品课程,1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

3.科学合理地制订下一阶段的目标

除此之外,针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学校也要时刻关注下一步的计划,让校本课程迈入新的阶段。通过制订下一阶段的目标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迭代性教学等多种途径,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最新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者的满意度均有了明显的提升。

从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中取得的成果都经过了困难的磨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畏艰苦的开发过程,校本课程才会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才会真正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需求有机契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