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需从管理迈向治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是方式的革新,更是理念的提升,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方向。

□谌 涛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是方式的革新,更是理念的提升,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方向。学校治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一种超越,是教育管理民主化的集中体现,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形态。

相对学校管理而言,学校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从控制走向协调,从封闭走向开放,妥善处理好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等关系,形成齐抓共治的局面与体系。

那么,现代学校如何从管理走向治理?在管理主体上,要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学校管理的管理主体是单一的,就是学校领导层,学校领导层与师生之间是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学校治理就是要改变这一格局,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学校领导层,还包括教职工、学生、家长等,彼此构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治理体系。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还给予教职工、学生、家长平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更加注重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促进构建和谐的多元共治局面。

在管理方式上,要从自上而下走向上下协同。过去的学校管理方式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学校领导层负责目标和政策的制定,教职工、学生、家长负责实施。学校治理则是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校领导层组织下,由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协商与决策,并组织实施。学校治理的着眼点是促进教职工和学生一同参与学校事务,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校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大多数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事项都应该由学校领导层、教职工、学生、家长协商解决。

在运行动力上,要从行政权威走向价值共识。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从管控思维向服务理念转变,以往学校的发展目标、管理举措等重大事项,基本都是通过行政权威及其背后的奖惩机制驱动师生员工实施。学校管理行为时常会带有某种强制性、支配性,师生员工通常不得不服从学校发展需要。学校治理则强调以多元主体的利益调和为基础,往往通过协商机制达成共识或建立治理规则兼顾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通过参与协商创造或确立价值共识,让全校师生广泛参与、认可,并不断改变自己与之适应,在达成与实现学校目标时,也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学校治理是一个价值实现过程,治理体现一视同仁,要求制度化,程序公开、透明,是寓服务于管制之中的学校行为。

学校治理的核心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包括确立学校办学章程,建立章程统领下的学校制度体系,明确学校发展愿景并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自评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让学校办学逐渐接近发展愿景。学校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多元主体的巨大潜能,并让其最大化释放出来。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辆火车,校长比作火车头,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治理就是让每一节车厢都具有了动力,学校也从传统的“绿皮火车”变成了现代化的“动车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