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为啥热衷于追求“新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当下,不少大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爱情观”养成课、海岛野外求生训练课、游戏课等纷纷走进大学课堂,有些受到学生的追捧,也有些让大家觉得“奇葩”和“另类”。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1%的受访者听说过高校的“新奇课程”,71.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在开设“新奇课程”时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11月4日《中国青年报》)

变“僵化”为“新奇”是高校课改题中之义

□李 平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开设贴近年轻学生、好玩有趣又干货满满的特色课程,让95后、00后大学生们一板一眼研究起了“抢课”攻略,让人们不由惊叹:大学的课堂还可以这样!

长期以来,高校僵化、滞后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现实需要脱节等,常常为人所诟病。尤其是公共课和选修课,更是长期沦为大学生逃课现象的重灾区。而现在,丰富多彩的新奇课程一举撕掉过去“千篇一律”“沉闷”“说教”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青春勃发”“新潮时尚”“不同学科融合‘跨界’”,并且部分精品课程常开不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身处信息化时代,网络上一键就能获取海量的课程资源,知名网站上的不少“大神”、精英UP主贡献出无数个形式、内容俱佳的精彩视频。这些都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及内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如果高校的课程内容不变,上课的方式不变,是难以将学生“拴”在课堂上的。

近年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也逐渐从“重科研轻教学”向多元化转变。面对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相继出台。在意见和方案中,都提出了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

浙江财经大学教师刘晓芬坚持板书授课39年,学生提前一两天就得贴便利贴占座。河南大学教师常萍一辈子专注于教学,直到退休还只是普通讲师,讲课却堂堂爆满。只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回归课堂,不断提升课堂的含金量,增加知识的密度和实用性,将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与课堂接轨,就必然能赢得当代学子的心。

把“潮课”上到大学生心坎上

□杨朝清

作为“数字原生代”,00后大学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他们经历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知识大爆炸,世界对他们来说是过早去魅的。正视大学生多元化、差异化的学习诉求,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潮课”的走红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潮课”的新鲜与不拘一格只是表面,教书育人观念的转变才是价值内核。所谓“潮课”,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之“新”、教学方式之“奇”,也体现在师生互动之“活”。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开设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努力抓住年轻人的心,“潮课”见证了一些教师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潮课”受到大学生追捧,在于它真正地上到了年轻人的心坎上。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讲学生听,由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这不仅体现在对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运用,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重塑与更新——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参与性,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与活力。

一些教师受思维定式、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建构的“文化枷锁”的裹挟,不愿意进行改变和突破;他们将墨守成规当成一种理性选择,不愿意吐故纳新、革故鼎新。与此相反,部分教师坚守育人情怀,千方百计让课堂教学更丰富、更出彩、更有活力;这些懂得点燃学生激情与梦想的“燃灯者”,需要更多肯定与激励。

注重需求导向、融入用户思维,“潮课”并非教师的孤芳自赏、自弹自唱,而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边界,丰富了教书育人的内涵,值得点赞。

开设新奇课程谨防“烟花效应”

□朱小峰

兼容并包是大学的文化精髓,允许教师在课程上创新也是应然之举,也匹配大学生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喜欢新事物的个性。“爱情观”养成课、海岛野外求生训练课、游戏课等新奇课程受到学生追捧,是因为他们期待着在课程中既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多元化社会能力,这也是他们理想中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但是,高校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教学,既是非常严格的,也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要想获批开设一门新课程,任课教师一定要做足功课,从事前的课题申请到调研分析,到开课后科学周密的设计安排,必须经得住推敲。

笔者担心的是,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学习,有些课程设计者会在课程名称上大动脑筋,充满噱头意味,先把学生吸引过来再说,并未认真设计过课程的教学内容。等到正式开课了,往往就会有意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把课程考核简单化、形式化。有的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设法使教学过程娱乐化,看起来形式很华丽,教室里气氛也相当活跃,其乐融融,但实际教学内容很单薄,甚至于低俗化,严重地损害了课程应有的立德树人功能。

由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噱头大于内容的新奇课程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开设的时候轰轰烈烈,赚足了眼球,后期却是昙花一现,难免最终形成“烟花效应”,即课程的名称与教学形式看起来很美,而实际上学生根本学不到有意义的内容,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大学校园时光,还占用了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