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促进少儿高品质阅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双减”下,当孩子的课余生活不再被学科作业“淹没”,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科学规划课堂之外的时间,成为广大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问题。开展高品质的课外阅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亲子共读也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最美好活动之一。近日,采访了一些相关专家和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呈现他们的观点,以求推动青少年阅读更有实效。本期探讨——

□ 言 宏 实习记者 谭晓洋 邓昊冉 通讯员 段松艳 张 原

A.阅读能够带给孩子什么

阅读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为“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脸上有笑,脚下有远方”的好少年,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

“教会孩子阅读,是要带给孩子完整的意义感。阅读并非单调的知识采集过程,而是一项连贯的、需要调动身体多种感官的、综合诸种思维模式的复杂活动。特别是对于低年龄段的幼儿而言,阅读更像是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师干训科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莫国夫认为,获得知识、能力,甚至思维的长进都不足以概括读物带给孩子的体验。面对读物时,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是否感到好奇、愉悦,有没有体会到成就?除了眼睛和大脑,他的手有没有动起来,五官有没有“苏醒”?所谓“完整的意义感”,便是让孩子身、心全方位地浸入阅读,在这种体验中与世界对话。高品质的阅读,就是要明晰阅读育人这样一个定位。

学会阅读,是让孩子习得学科理解能力的基础。高品质的阅读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文字处理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对抽象概念与信息进行抓取和理解。专注力是决定一个人学习力高低的分水岭。“学会阅读,是让孩子在高专注力中获得满足。”省特级教师、儿童小说创作者蒋军晶认为。在他看来,能够持续默读,才是真正的阅读。相比之下,通过短视频、小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来获取信息,时间与精力成本更低,愉悦感的满足也来得更轻易。教会孩子阅读,就是要让孩子懂得凝神专注,延迟满足。

除了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之外,很多家长和教师也在思考,该如何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能力。毕竟,深度阅读更能让孩子学会思考,拥有独立思辨力。在杭州养正小学校长邵宏锋看来,一个人的阅读姿态是能被看见的,但真正影响阅读的,却是不被看见的思维方式。“如在阅读名著《夏洛的网》时,读到夏洛怀孕后产了514个卵。有一种阅读方式是‘这是个知识点,我要记下来’;但还有一种阅读方式,就是发问‘为什么蜘蛛会产514个卵,为什么蜘蛛产这么多的卵,但我们看见的蜘蛛却并不多’等一系列问题。”邵宏锋认为,后面这一种阅读方式,就是所谓的深度阅读。孩子们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做一些延伸和思考。他建议专门开发一种关于阅读思维的电子软件,“让孩子们点一点,围绕一个重点引发更多维度的思考,在优化阅读思维品质的同时,激发更加强烈的阅读欲望”。

在出版行业工作多年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宜清看来,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尝试系统性阅读,是一个提高深度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比如沈石溪写的是东方景观下的动物文学,那么家长可以再去找一些外国的动物小说,让孩子来对比阅读,这样就会拓展他们的阅读面、提升他们的感悟能力。”

确实,阅读的价值不是让孩子成为文学家,也不是为了考出高分,而是让他们的心灵丰盈。正如教育专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B.家长、教师如何成为合格的伴读者和领读者

父母师长的行为举止是儿童首先选择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师长读书时流露出的专注神情与满足之态对儿童的影响很多时候甚至大于知识本身。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莫国夫提出,要通过打造“支持系统”来达成高品质阅读。“支持系统”包括几个维度:一是需要有经验和热情的大人支持,包括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等;二是要让孩子阅读有伙伴,产生交流和对话;三是要有阅读的环境支持,包括设备、书籍等,其中大量高品位的书籍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大人之间讨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亲子之间交流共读心得,这些做法会比简单地把书丢给孩子去读,或者直接把书‘喂给孩子’,更能够把孩子带进阅读的世界。”

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家长对孩子阅读的支持是孩子学会阅读必不可少的条件。陪伴式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一条捷径。刚刚荣获第二届浙江省“小小书香大使”称号的程奕歌告诉记者,从婴儿期开始,爸爸妈妈就坚持每天读书给她听、陪她看绘本,为她播下阅读的种子。“现在的我,是一刻也不舍得离开书。在学校里,我只要一放下笔就捧起书;放学后,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我能在里面待上一整天。”程奕歌的父亲是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教师,因从小重视女儿的阅读,书本成了女儿的“发小”。“每天睡前,都是我们雷打不动的亲子共读时间。女儿会有不少问题,我们随时耐心解答。每天坐在我们怀里看书,成为她最幸福的事。识字以后,她的阅读面一下拓宽了许多。一年级暑假读了差不多100本书。”现在他们更注重拓宽孩子的阅读面,让她多认知这个世界,寻找自己的兴趣。

与孩子共读,一起聊书,留心观察孩子的阅读行为与状态,而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书本带给孩子的纸面知识与能力训练上,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阅读世界。“在孩子学习阅读的阶段,大人要进入孩子的阅读当中,和孩子一起聊书。”蒋军晶提出了“一起聊书”的观点。他认为大部分孩子的阅读基本上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审美只是浮于表面,需要有经验的大人介入其中。比如,与孩子一起看《海的女儿》时,可以这样问孩子:“海的女儿太傻,为什么放弃了那么多,失去了家园、健康甚至生命,做出那样的选择,她到底在追求什么呢?”经大人一问,孩子的好奇心被激活,就会重读并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有了质的飞跃。

《小学生时代》杂志主编吴志翔认为:“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也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的视野格局、思维方式,会决定孩子发展的高度。比如在阅读上,父母不应带太强的目的性,不要太追求看得见的成绩。要让孩子先享受阅读,再考虑提高。”“现在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但只有真正做到孩子读书我也读书,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氛围,才会真正意义上影响孩子。”王宜清建议,“就像尊重一日三餐那样尊重你的阅读,注重均衡搭配,有时,有度,有节。”家庭陪伴式阅读不仅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影响深远,对于家长自身而言也是一个“陪伴式成长”的过程。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从业者,理应成为优秀的阅读者、领读人,学会挖掘与享受阅读的乐趣,从“阅读者”变为“悦读者”。童话作家、浙江省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汤汤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有了好的眼光和视野,才能领着孩子们走进真正优美的阅读世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永远是效率最高的教育方法之一。嵊州市爱德小学教师吕群芳提出,教师要分享自己真正喜欢的故事,“因为只有你自己喜欢的故事,你才会真正融入进去,投入又自然。当然,除了喜欢,我们还要考虑这个故事是否适合讲述等问题”。事实上,教师是书本与学生之间的一道阀门,拥有出色的筛选能力是成为孩子“领读人”的基础条件。

作为孩子与书本的中间人,教师还需要懂得放下成年的“我”,重新成为“儿童”,与孩子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面对孩子时要有一颗童心,不要总是‘当’长辈、‘扮’老师。”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提出,教师不能包揽学生阅读的所有活动,把自己的阅读趣味爱好强加给学生。教师是“挑选与采摘果子”的人,而不是代替学生品尝果子的人。

教师可以建立“阅读共同体”,做称职的阅读“导游”,将学生引入真正美好、优质的阅读“景色”之中,让他们爱上阅读。最终,“领读人”要通过阅读,以及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孩子们能够自由飞翔。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省特级教师闫学在疫情期间曾发起“月读60万字”的活动,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超额完成阅读量。她说,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立足于儿童生命成长进行儿童群书阅读体系的打造。

学校作为培养孩子成长的主要阵地,要帮助家长共同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陪伴式阅读来说,学校充当的角色应该是建议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

C.如何挑选好书,让孩子爱上阅读

让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一种舒适、愉悦、自然的,符合生长规律的状态,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

面对丰富的童书品类,为孩子们挑选好书如同“大海捞针”,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家长。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为儿童挑选图书时,56.0%的受访者感到困难,72.7%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国家有关方面制定参考标准。

“在‘双减’背景下,少儿阅读更被关注和重视。然而,阅读如果不得法,特别是过分追求阅读量的比较,同样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增加家长的焦虑。”邵宏锋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家长真正需要做的,其实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他看来,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喜欢阅读的书籍也不一样,“因此,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读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书”。

这一观点也与儿童文学作家郑春霞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她看来,让孩子爱上阅读,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兴趣。

针对家长不知如何选书的问题,王宜清向记者介绍了她的经验与思考:“判断好书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要有影响力,二是要有持久度。如果这两个标准都符合了,基本上就是经典。”王宜清举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创作于60多年前,但是到现在依然非常受小朋友欢迎,影响了五六代读者,“这就可以说是一个经典儿童文学的范本”。吴志翔认为,文字的好坏也是评判一部作品的关键。“有的作品文字很美,读起来满口噙香。在这方面,家长可以帮孩子把把关。”他还建议,“对于家长来说,还有一个判断的办法就是,这本书如果自己也想读,就是一本好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