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庭情况调查不应分“阶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郭青松

近日,山西一小学班主任在调查学生家庭情况时,将学生分为“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企业老板子女”等11类。引起舆论强烈关注后,该校表示已停止调查学生家庭情况,同时又认为这是“部分班主任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理解有偏差造成的,并对相关教师作了批评和警告处分。孰是孰非不得而知,但此事确实激起了广大网友对学校调查学生家庭情况这一行为的强烈不满。

必须承认的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适当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作为教师,当然无法直接对学生的家庭产生太大影响,但掌握学生家庭的一些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对学生的成长肯定是有帮助的。

比如,学生是不是“留守儿童”,是不是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的性格脾气是否暴躁等,了解了这些,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相对丰富的育人经验,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和家长沟通教育理念,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对学校调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做法,不应该完全否定。

但是,仅仅有良善的动机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好的方式,因为结果正义不等于程序正义。学校调查学生家庭情况的动机再良善,也不等于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首先,调查的内容要科学合理。学校调查学生家庭情况,应该完全基于“更好地教育学生”这一目标。家长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家庭经济条件如何,这些固然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但学校教育应该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发挥家庭情况的正面影响,减轻乃至消除负面影响,而不是根据这些对学生进行分类。因此,是不是“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企业老板子女”“各种关系过来的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开的是什么车、住的小区是否高档等,这些完全没有调查的必要。这样的“分类调查”只能让人觉得学校有意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违教育公平。

是否生活在单亲家庭、家长是否有犯罪前科、家长的学历等,这些都属于学生的隐私。虽然单亲家庭、家长犯罪、家长学历低等,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负面影响,但从呵护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及时了解这些情况,能更好地关怀学生。比如,了解到某个学生是留守儿童,就应该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更多的关怀;了解到某个学生的父亲或母亲触犯法律受到了刑罚,就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但是,人的心是非常敏感的,有谁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家里的负面情况呢?因此,除了调查的内容要科学合理,还要注意调查的方式。

用公开问卷来调查很容易暴露学生家庭情况,刺激他们本来就很敏感的心灵,对那些家庭成长环境不太好的学生而言,尤其如此。所以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个人层面,都应该从保护学生的隐私、呵护他们的心灵的角度出发,采取恰当的方式展开调查。比如,可以私下直接与家长沟通,或者从侧面去了解,然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学校的关怀。

“双减”让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情绪慢慢减轻,而收集家长职务信息、学生是否是“关系户”等所谓的家庭情况调查却从另一个角度刺激了广大家长,这对消除教育歧视、缓解教育“内卷”非常不利。请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也让家长们少一些无谓的烦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