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记忆,托起乡村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任天团队的“共富”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站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上,浙江从国家战略需要和百姓“共富”需求出发,以优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培育为牵引,调整专业服务面向,努力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教育智慧助推高效“共富”。本报今起推出《助力共同富裕,彰显教育担当》栏目,生动展现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教育担当。

□ 金 澜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味道,乡村真是艺术宝库,值得扎下根来,细细琢磨。”今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师任天一直奔波于绍兴、台州、温州等地的村庄和杭州的办公室之间。一遍遍的现场测绘、制作模型,意味着又一处“乡村网红打卡地”即将诞生。

6年时间,从设计城市地标的哈佛毕业生变身改造美丽乡村的归国设计师,这条路,任天带领他的团队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宽。

哈佛学子变身乡村改造师

2011年,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到哈佛大学做客座教授时,谈到“中国的不少文化在城市改造中已经消失殆尽,乡村中还保留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有人去发掘。老房子倒塌了还可以重建,但是文化断了就很难重拾了”。这段话深深击中了当时在哈佛就读的任天的心。

2015年,任天放弃美国的工作,回国加盟中国美院。2016年7月,他接到时任仙居县白塔镇党委书记滕新生打来的电话,问能否去上横街村看看,帮着出点主意。想到这是个为当地百姓做实事的好机会,任天欣然答应。

上横街村是一个大概有200户人家的小村庄,坐落在白塔镇南部。当时村中已经建成了古祠堂文化礼堂,以及人畜分离、垃圾分类再利用等便民设施,环境干净整洁。此番邀请任天正是想让整个村的面貌更上一层楼,改造出几个亮点。

第一次改造乡村,任天有些忐忑,他和当地政府及村民达成了3项共识。第一,改造过程中不给村民带去不必要的麻烦或产生矛盾,尽量给当地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让政府和村民感受到“双赢”;第二,只做符合当地村民切身利益的事,不做无用功,不要为了面目一新而搞大拆大建;第三,对老建筑的改造既要尊重历史,也要结合当下,不做修旧如旧、仿古造作的设计。

明确共识后,任天带着团队开工了。第一步是观察村民的生活日常。他和村民们一起迎着朝阳起床,走街串巷,观察村民的生活习惯,尤其是村民在不同时间段是如何利用公共空间的。慢慢地,任天摸清了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造的。

村口有个破败的老建筑,里面是木结构,外部是夯土墙,最初是老庙,后来成了碾米厂和仓库,可以考虑改造成茶室,接待游客;碾米厂边上的3间旧猪舍,可以改造成展厅,定期更新展览;碾米厂和猪舍的对面是一排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造的两层现代民房,外立面平淡也不美观,考虑做上实用的披檐。

再往里走,有一处杂草丛生的废弃地,可以改造成供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村中有一块三角形地块,老人喜欢聚在那里聊天,可以为他们搭一个遮阳避雨的亭子;村里有一处位置优越但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可以考虑改造成一家农产品小店。

接下来的3个月,任天和团队成员几乎将设在白塔镇政府大院里的工作间当成了临时的家。他们先测绘老房子,然后在电脑中建模,推敲设计方案。每拿出一稿方案,就向镇村领导和村民汇报,他们提出意见后,任天和成员耐心地一一解答。

进入施工阶段,任天更是亲力亲为。时值夏末,考虑到午间天气炎热,他常常带着工人清晨施工,遇到不合适的地方,就地商讨对策,边干边摸索。这段实践经历也成为他日后到更多村庄开展乡村改造的宝贵财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走进东横街村(2018年,上横街村、下横街村、东潘村三村合并成东横街村),“三棵树”“猪栏工坊”“五方亭”“歇把起”“乡里乡亲”……一个个名字亲切、造型别致的小景观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腰包也鼓起来了。景变、人和、业融,留得住人、富得了民的美丽乡村,让村民们从心底里对自己的故土多了一份眷恋和自信。

埋下一颗艺术改造乡村的种子

初中开始出国,辗转新加坡、美国、瑞士、西班牙,作为自幼成长于城市,又漂泊在外15年的游子,回国后的任天对乡村充满好奇。工作之余他喜欢自驾游,去观察不同村庄的建筑形态、民风民俗,也把这份感情带到了教学中。

2016年起,任天任教建筑艺术系大三的“乡村与城市的社会性批判”课程。课程主要以城市与乡村的住宅为母题,探讨社会与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每学年,任天都会带学生下基层,一个学期针对城市,一个学期针对乡村。

下基层时,任天会先带学生做一些和建筑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比如拍视频、画画、写故事、写论文、访谈等,从中提炼出闪光点,再转换成建筑设计。他创设的“在地营造工作坊——出乎意料的局部”课题,就是让学生扎根乡村、问道自然,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党群服务中心、茶室、住宅、商店……每学年我们会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建筑,更好地理解乡村”。

设计时,任天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留白,让村民来填补,“我们改造好了一段沿街立面,村民看到了,就会想自家门口的立面是不是也可以改造一下,提升村容村貌呢?甚至隔壁村的看到了,也可以回去模仿着做”。任天说,现在做的事情是播下一颗种子,也许有一天,会在年轻一代人的心中发芽,让他们成为未来建设乡村的主力军,意识到自己家乡的美丽和责任的重大。

下乡期间,白天任天带着学生四处走访、拍照、记录,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分享白天的所见所闻。热烈的讨论氛围,常常能吸引村民们参与。村民们主动介绍当地传统的建筑方法,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任天说,这样的下乡教学,也让当地村民感觉到老房子和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2021年,任天成为浙江省属高校“共同富裕”宣讲员,主要宣讲自己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艺术实践经历。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裕。任天表示,改造乡村的情怀既出于对乡村故土的眷恋,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共同富裕之路任重道远,我们要做的是创作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为需要的人民改善居住空间而努力,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契机,使艺术教育发挥最大社会效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