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隔空对话”引发的思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熊传宝

2021年9月,刚刚带完一届高三学生的我,又迎来了两个班的新生。

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新生小宇上课基本不听,而是自己埋头背单词和做练习。我马上找他了解情况,谈话中小宇告诉我:课堂上的很多知识,他都已经懂了,再重复投入似乎有点浪费时间,于是就自己背新单词、做新题目。他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把懂了的内容再巩固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他的方法有搞“大跃进”的嫌疑。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刚刚毕业的学生小杨。小杨成绩名列前茅,从高二开始,就经常烦恼于“上课讲的内容大多已经懂了”这件事,于是探索能否脱离课堂,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然而在长达一年多的探索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家长的担心使他倍感烦恼,成绩的波动让他倍感压力,要自主安排所有学习环节的重担令他倍感疲惫。高三最后一个学期,身心俱疲的他终于决心回归课堂,也终于告别了惴惴不安的状态,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能不能让小杨和小宇谈一谈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微信上联系了已经到知名大学报到的小杨。很快,他给我发来了一篇题为《学习方法,何必完美》的文章,详细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把文章交给小宇:“这是学长走过的路,你读一读,不知道会不会对你有启发和帮助。”小宇是个内向的孩子,事后并没有主动向我反馈,但是在之后的课堂和作业上,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变化。这样的一次“隔空对话”,也给了我启发:借助学长的力量,是不是可以达成更好的沟通和教育效果?

按学校惯例,中秋节前一天晚上每个班都会组织中秋晚会。中秋节那段时间,朋友圈里陆续有毕业生晒出了高校特色月饼,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收集各高校月饼,在中秋晚会上设立特别的“月饼分享”环节?于是,我厚着脸皮开始在学长班级群里征集:请大家尽量买到学校的月饼寄过来。但是高校的月饼挺难买的,有的学生一大早赶到店里只能“抢”到一两个,有的学生花很长时间排队才能买到,还有的学校没有公开售卖,只给每位学生发两个,于是这些毕业生就省下来寄给我。一个星期之内,我收到了来自省内外近10所高校的月饼。

中秋晚会那天,我抱着满满一箱承载着学长浓浓深情的月饼走进教室。“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特殊的中秋月饼。这些是你们的学长从他们的大学寄来的高校特色月饼,今晚我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大家喜欢哪所学校,就上来领取对应的月饼。”话音未落,月饼被一抢而空,看得出来很多学生已经明确了奋斗目标。

大家重新坐定后,我又说:“我觉得大家手上的月饼,就是‘镇中精神’的传承。有这么优秀的学长引领,大家要努力,到时候也寄月饼给我。”如此,目标教育、使命教育、感恩教育都有了。当然,这一切都要感谢学长的鼎力相助。我把分月饼的故事分享给他们后,这些毕业生也非常高兴。

学校毕业生每年都会组织“情系母校”活动:利用假期返回母校宣讲,介绍自己的大学和专业,介绍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习经验。我也在想,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不是可以沿着这个思路,主动地调动“往届学生”这一宝贵和独特的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运用,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文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学生怕写作文,如何激发他们对作文的热情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个学期,我开始尝试在课件上增加一两篇“学长习作”。如果正好往届学生写过,并且我有存档就用作范文,如果是新题目,就让这些学长帮我创作几篇。我在讲评的时候,除了赏析语言分析篇章,也顺带讲一讲文章作者的学习故事。我发现,每到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听得特别认真,可能是出于“师出同门”的亲近感,也可能是学长的成长故事激励了他们。总之效果是显著的,这也成为我突破教学难点的一次有益尝试。

我们一定要承认,有时候朋辈之间交流沟通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的“语重心长”,尤其在生涯规划、学习方法、情绪调整等方面,过来人的建议往往有更好的效果。有时候学生听多了教师和家长的唠叨,可能会产生天然的抗拒和抵触。如果让情况相似的学长和他们对话,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更加亲切的语言和学弟学妹交流,或许会更有说服力。而此时,教师要履行好“接线员”的职能,迅速匹配好合适的对象,帮助学生牵线搭桥。

2021届学生毕业时,我给他们布置了“最后一次作业”:“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终于完成高中学业,即将奔赴更大的舞台,相信大家此时一定有诸多感悟。请每位同学选择一段自己感触最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故事,也谈谈自己的感想。老师会收集珍藏,也可能会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用你们的经验帮助他们。”文章已经集结完毕,学生们谈到了努力、目标、心态、规划、方法……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带班三年的最好总结。更重要的是,对于今后的工作,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打开“宝盒”,便可“隔空对话”。

(作者系镇海中学班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