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模式 重塑未来
嘉宾:
蒋金崇 温州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王胜平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方 青 金华市金东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顾予恒 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副校长
高 凌 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教师、正高级教师
主持人:言 宏
重新定义学生、知识和学习
主持人:你觉得《报告》中有什么新观点对你原有思想形成了冲击,为什么?
高凌:《报告》中有“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与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短短的一句话,围绕“怎样学、学什么”的问题,提出:一、重新定义学习,革新学习理念,立足学习视角,尊重学生的主动性、选择性,倡导真实情境下的主题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浸润可持续发展观、多元文化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重新定义知识,站在全球视野、未来发展的高度,把复杂关联的真实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三、重新定义学生,学生不仅是知识学习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创新的参与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方青:《报告》抛出了3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忙于各种比武赛课,忙于科研论文,忙于各种检查台账……当我们在埋头忙于当下时,却发现已经太久没有放眼未来了。《报告》表示要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们喊着要重视孩子核心素养的提升,却将“学科知识的传授、分数技能的获得”作为最实际的操作。很多情况下,我们混淆了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过多地给学生灌输各种各样的数据、技巧、方法和信息,把学科知识当作最终的学习结果,忘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驾驭学科知识,而是运用学科知识,最终走向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知识的生产者,得有辨识、转化的能力。
顾予恒:《报告》中“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的观点对原有固定的课程体系产生了影响和冲击。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培养对科学抱有崇敬的心理、对学术有追求的人,这样的高标准使我们的教育以指向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的要求来培养人。面向2050的未来教育更加注重公平和人人参与,以及培育完整的人。我认为,面向2050的未来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是以生命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智识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为必要补充。面向2050的未来教育就在于让学生能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生活中,培养学生成为真善美的全面发展的人。
王胜平:我特别赞同《报告》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实现重新构想。从支持研究和科学进步,到成为社区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教育机构和项目的贡献伙伴,那些富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并致力于推动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利益的大学,在教育未来的构建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将高等教育的使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进行了有机融合,并作了进一步拓展。“得科研者得大学”,这话没错,但我们做学问绝对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搬砖”,大学也不应该仅仅成为学生“找到好工作”的加工厂,而是应当让学生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家国情怀。《报告》中提到未来高等教育构建扮演服务社区、服务公益的重要角色,是对大学回归本质的落地落实,也是高等教育的初心所在。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高手
主持人:《报告》提出了一些新主张,你觉得会给未来教育带来什么改变?
高凌:首先是育人目标的升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未来教育既要培育家国情怀,又要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其次是学习场域的颠覆。在未来科技支持下,可能出现混合式学习,即真实情景的小班协作式学习与全息情境的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跨年段的“跨界”学习相结合,构建开放性、无址化、创新型的多元学习场域。再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知识像互联网百科一样不断被完善与实现共享,整合的知识才有力量,追求问题解决才是智慧。学生通过选择、整合、运用知识,以项目化、游戏化、定制化学习等推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育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方青:我们需要对教育的过程和实质做全方位的反思,教师要注重行为细节和语言引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们在课堂上聆听着有关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共识性的内容时,往往觉得离自己很远,听得越多反而越加迷茫,这时作为教育者要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树立真实可仿的楷模,譬如正直诚实、关心他人和关注社会。
顾予恒: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数字技术的变革会给未来的教师职业带来很大改变。有人说:未来几十年,教师等大部分人类只需思考5秒或5秒以下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我认为,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帮助律师处理事务,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不可能。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未来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但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但这需要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化。
蒋金崇:未来的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考试要求的内容,更多追求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教育者应坚持推进“与未来共进”的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线性课程形态,以“统整”的方式打破学科边界,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及学习场景等学习元素进行有效统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字技能、跨界交流合作等面向未来的素养与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